永宣时期(明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盘子上常见画的是“一束莲”。有莲花、莲蓬,配以茨菰、香蒲和红蓼,扎在一起。青花加莲花,取意“清廉”,是明朝吏治肃整的表现。为官要清廉,是平民与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定下的规矩。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有君子古风,受人尊崇。茨菰也是水生植物,可食用,它的叶片锋利,却不伤手,花朵清新却不耀眼,古人用它寓意品行端正。香蒲嫩时也可以吃,老了还可以用来编席子,冬暖夏凉,不让锦裘,也寓意君子生活要俭朴。而红蓼则一反前几种的平和淡雅,具有浓烈的刺激气味。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也就是在疲倦困乏时用红蓼花来辣一下眼,眼泪下来了,也就清醒了,然后再处理政务。最终,勾践励精图治,打败了强大的吴国,一雪前耻。因此,后人也常用蓼花来象征君子不忘本。
后来读纳兰性德的《饮水集》,读到“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才知道红蓼其实就是狗尾巴花,生活的俗与诗歌的雅如一条大河的两个支流,在红蓼身上殊途同归。这不由得让我觉得以前是慢待了和自己朝夕相处的狗尾巴花了。她如同一位隐没身世,生活在烟火尘世的奇女子,从深宫大院走进寻常巷陌,在庸常的岁月里,繁衍了一个又一个缤纷的日子,照亮了一段又一段绚丽的生活。俗也是雅,雅也是俗,红蓼在自己的身上作了最好的诠释。
被王国维评价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性德,才华冠绝当代,后无来者,却被拘禁一般追随康熙身边做了皇帝的贴身侍卫,别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荣耀,在他看来却是金枷玉锁,让他痛苦万分。因此,他吟道:“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而与江南才女沈宛的知遇,让人生的苦旅添了些许浪漫气息。在康熙二十三年六月,这个美丽的夏天,一对才人如影随形,比翼齐飞,在江南的细雨里临窗听雨,落花里隔篱望花。江南的六月因之草长莺飞,多情美丽。但身世的界限,满汉不能通婚的鸿沟,生生横亘在了两人面前,徒增憾恨。“索性不回家,落残红杏花”,也只是纳兰的怅恨。大清王朝的王法和位高权重的父亲明珠的荣辱仕途,悬于脑际,他不得不归。而当同年九月纳兰再次随康熙下江南时,那位时时萦系于梦的彩蝶般的沈宛已不知归处。物是人非,空余旧梦,当日的佳偶,绝尘而去,让纳兰痛彻肺腑。一如一场惊梦。于是,他写下那首感泣千古的绝唱:“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沈宛如一枝燃烧在纳兰心畔的红蓼,让他苦苦地在情海中泅渡。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四年五月,疾病中心力憔悴的纳兰驾鹤而去,时年三十一岁。
“江南江北蓼花红,却是离人眼中泪”,琼瑶接笔下的紫薇之口,道出了千百年来离人执手天涯的苦恨,让人唏嘘感叹。
“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渚畔天初暝”,“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红蓼不仅长在民间的河湖沟畔,还繁衍在诗词曲赋的源头,郁郁青青,诉说着不尽的芳华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