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8年6月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诗宋词里的端午习俗
★张培胜

端午节快到了,本应该忙着端午习俗的人们,似乎轻松了许多。现在生活节奏快,一些习俗中需要吃的粽子在超市里应有尽有,至于划龙舟,也在忙碌的生活中少了许多。但习俗归习俗,会在炎黄子孙中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点亮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诗最能传情达意,词最能绘声绘色表达魂牵梦绕的情感。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通过诗词宣泄,无不是一种最佳方式。时光走远,留下来的有关端午诗词佳作不断,丰厚了中华文化,充实了人们的情感生活。每每读起这些诗词,那种情感飘荡在眼前,沉落在心底,一丝一缕,便是生活的海,情感的洋。人生何处不诗意,生活何处不词达。感怀万千,激动连连。

有一年端午节, 唐玄宗大摆宴席,宴请群臣,赏赐飞白扇并赋诗,诗中说,“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作为当朝皇帝,能够如此看中端午节,诗兴大发,赋起诗来,在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唐玄宗无疑是最亮丽的一个。

对皇帝来说,可以大摆宴席;对平民百姓而言,亲朋好友聚到一起,大吃豪吃一餐,也是庆祝端午的绝佳方式。但“端午竞渡”作为一项深受古人今人喜欢的习俗,自然有它的魅力所在。竞渡过程中那种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精神,带给观者的是向上拼搏力量,而给参与者带来的是不惧艰难,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尽管身体疲惫,还会面临失败,但参与的快乐,总是给我愉悦,给人扬起奋斗精神。生活能有如此,那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唐代诗人张说、张建封、储光羲等,都曾专门写过“观竞渡”的诗,十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南方地区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对中华儿女而言,历来特别重视。端午那天的繁华与意绪,总是给人思念,给人感怀。从许多端午诗中我们也可以读出端午的情调,读出端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然而,除了开心的表达情感外,端午也常寄怀诗人的遭遇和理想。毕竟,同一个节日,不同命运的人,会有不同情感,忧伤,痛苦,思念……凡此种种不安思想,也会在端午的诗词表达得分外清晰,读来感怀四起,思索连连。唐代诗人殷尧藩曾写过一首《端午日》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借端午感怀人生时,还提到了当时端午习俗有艾符、蒲酒等节庆事物。当时的习俗,我们也从诗中可以感知得到。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对节俗的描述同样丰富而细腻,向我们展示当时端午节已有保健意识。

端午那天,宋代诗人朱松病倒了,没有节日的快乐,独有思念故乡的情怀相伴。何等痛苦与悲凉,我们只能从他的诗中去领会。异乡逢五节,卧病此衰翁。竹笋迸新紫,榴花开小红。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诗人表达孤寂心情无助心情时,还提到了端午节俗中的竹笋、石榴花、菖蒲酒具等端午节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端午节俗丰富的人文意蕴。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民俗是多种多样的。各地风土人情和各地的历史传承,丰富了端午节的习俗。我们从唐诗宋词中感知的习俗,也只是端午节习俗中小小的一部分,历史是丰富的,民俗文化也是多彩的,这正是中华文化浩瀚无尽的源泉所在。敬重和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烟草专卖局公告
迪庆藏族自治州国土资源局关于暂停办理矿业权审批业务的公告
登报作废
注销公告
遗失声明
寻亲公告
唐诗宋词里的端午习俗
红蓼里的诗意
茶马古道与丽江古城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