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吉昌 和翠堂
(节选)
维登的街子天
母亲带姐姐赶维登街,给我买了一串用珍珠、玛瑙、珊瑚串成的五光十色的项链,大人告诉我,那是从很远很远的缅甸、怒江带过来的。我印象很深,认为维登街一定是个无所不有的地方,十分向往。长大后第一次赶维登街,街上的人多得数不清,还有那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眼睛都看花了。在我的记忆中,维登街一直很热闹,也很有名气,即使20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时期,也没有冷清过。2011年9月正是入秋,澜沧江边的坝子里,气候开始变凉,秋风习习,稻浪翻滚。我回到维登那天恰逢街子天。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只见从街头到街尾人头攒动,身着红红绿绿、花枝招展的各族青年男女,不时在货摊前驻足挑选喜爱的商品,外地来的客商对当地的羊肚菌、木耳等土特产品格外青睐,与摊主讨价还价。
维登街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据有关资料介绍,维登街的前身是大发厂街子。明清时期外地人到这里开发矿业,矿业兴旺,人口增加,自然形成了集市。还设有“街长”负责市场管理。客商来自四面八方,交易活跃。后来大发厂矿厂停办,集贸市场随之萧条冷清,街子地址才转移到人口集中的维登村,于是便有了维登街。维登地处澜沧江畔,属兰坪、福贡、维西三县交界处,盐马古道要冲,物资交易中心。这里地势平整,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每逢街天,商贩云集。来赶街的除本乡本土的村民,也有从缅甸、保山、福贡、贡山、兰坪等地远道而来的商贩。市场上商品丰富,有外地运来的布匹、盐巴、茶叶、红糖、医药用品、日用百货,更多的是本地自产的核桃、绿豆、当归、瓜果蔬菜、竹叶菜,有簸箕、筛子、竹篮等竹篾器具。经营品种繁多,生意兴隆。维登街自形成以来,就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地方名特产品闻名于世,吸引着澜沧江两岸的百姓和商贩。这里最高海拔是澜沧江西岸的碧罗雪山,高达4000多米,而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1400多米。澜沧江从这里流入怒江州兰坪县中排乡境内,属于典型的立体气候,山头雪花飞舞,山腰荞花开放,山脚稻花飘香。
我在维登完小上学期间,每逢街子天就往街上跑,朝人多处钻。当地农民手工制作的米花糖、核桃糖,刚从蜂桶里割出来的蜂蜜,还有白白胖胖的蜂幼虫,大麦做成的泡酒,应有尽有。更吸引人的是青枝绿叶盖着的木桶,桶里盛满了晶莹剔透的雪团冰块,一旁放着酸汤腌萝卜。盛夏,太阳火辣辣的,人们大汗淋漓,见了冰凉的雪团、酸汤,馋得直流口水,情不自禁从衣袋里掏出一毛钱,买一碗酸汤泡雪块,放进嘴里,发出“喳喳”的响声,冰凉中带有酸味,顿时感到浑身凉爽。夏天卖雪块,大热天能吃上上天赐予的天然“冰棍”,在澜沧江沿线的村庄,唯有在维登街子天才看得到,也是维登街子天的特有风景。从山上背雪块到维登街售卖的,大多是居住在高半山区的新农、小河箐、大发厂、菖蒲塘等村子的妇女。只有良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人们才能在大热天的维登街品尝到天然“冰棍”。
维登街子天集中了全乡的名特产品。山加的药材当归、木香,新化的竹叶菜、羊肚菌,新农的泡酒、蜂蜜,北甸和小甸的木耳、辣子、松子,富川的红米,妥洛和小河箐的杉松果(榧木果),新加的紫皮大蒜,箐头的无籽柿子。街子天成了各村名特产品的展销会。来赶街的人或多或少带上自产自制的产品,用卖得的钱给家里的老人换回补品,给孩子买回书包、铅笔、作业本。泡核桃、漆油、柿花、蜂蜜、饵块粑粑、籼米粑粑也应有尽有,维登的街子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兰花价钱好,维登街成为滇西兰花市场之一,每到街天,来自昆明、大理、丽江等地的兰花老板穿梭往来,也有当地“老板”向农民收购后到外地出售,发了“兰花财”,鼓了腰包。
维登街不仅是以物易物商品交换的物资集散地,也是人们劳作之余休闲娱乐、相互交流亲情友情的精神家园。每逢街天,朋友见面,相约到馆子里吃一顿,少不了两杯大麦酒或包谷酒。情人在这里相会,眉来眼去,交换信物,终成眷属。
刚卖完土特产品的傈僳汉子,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席地而坐,或蹲在路边,嘴里含着烟锅,边聊天边喝酒。两口小酒下肚,脸微微泛红,言语也渐渐多起来,相互倾诉生活中的欢喜与不悦。酒过三巡,又笑又唱,声音也越来越大。
时任维登乡乡长的赵学飞给我介绍了新化人骑摩托车赶维登街的事。过去不通公路,新化的傈僳族群众来赶维登街要翻山越岭、过溜索横跨澜沧江,往返要花大半天,十分艰苦。如今,公路通到傈僳山寨,很多人家买了摩托车。街天,新化人便带上他们采集的竹叶菜、羊肚菌和编织的篮子、篾箩等竹器,骑上自家摩托去赶街。蜿蜒的山区路上,二三十辆摩托车,风驰电掣朝维登街子驰去,那阵势十分壮观。卖弩弓也是维登街子的又一风景,行走在拥挤的街上,不时见身背弩弓的傈僳汉子在人流中穿梭。如今,射弩正成为维登各族群众喜爱的一项文体活动,逢年过节或茶余饭后,人们聚在一起,进行射弩比赛。于是,制作弩弓的传统工艺得到了传承,有人做起了弩弓生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古老的维登街也在与时俱进。过去的农历初五和十九为街天,已改为公历逢五街,即每个月的逢5日为街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交通不便,道路崎岖,外地商贩到维登赶街困难不少,摆摊的主要是当地人,交易的商品只是一些五谷杂粮,用稻草编织的草帘子、草鞋、棉麻布衣服和地方小吃,品种单一。那时,来赶街的人身穿破旧衣服,补丁叠补丁,光着脚板,这些已成昔日的风景。现在,从街头到街尾,走完维登街的各个角落,也看不到一个穿草鞋或光着脚的行人。如今的青年男女,甚至不知道草鞋为何物,取而代之的是皮鞋、凉鞋、高跟鞋。脚上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和各族群众生活的深刻变化。色彩艳丽、款式新颖时尚的服装,琳琅满目、光彩耀眼的小商品随处可见,为古老的维登街注入了现代元素。来自浙江、贵州、湖南、四川、东北等全国各地的商人、矿老板,南腔北调,叫卖声此起彼伏。
为体验维登街子天的风采,吃罢早点,我来到街上转悠。红红绿绿的太阳伞从街头排到街尾,各种土特产品,散发出泥土的芬芳。和过去相比,街道变直了,街面变宽了。过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而今,水泥地面光滑平整,旧貌换新颜。家用电器、移动电话已不再稀奇。听乡干部介绍,维登街虽然改造过多次,市场功能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各族群众生活的改善,来赶街的农民也越来越多,以街为市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随着私家车辆的增加,车流量加大,停车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改变此种情况,乡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对维登街动“大手术”进行改造。街道延长,路面拓宽。新建了铁皮顶棚、水泥货架,专门设立了禽蛋、牲畜交易区,分类经营,规范了市场管理。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