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维西大词戏走上大众舞台

维西县延祖大词戏传承会排练节目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西大词戏之《岳母刺字》

维西县延祖大词戏传承会演出《牛皋扯旨》

杨洪程

这是维西大词戏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高光时刻:2018年1月15日—19日,维西大词戏表演团代表迪庆州参加由省文化厅、省民委共同主办的“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向全省观众展示了维西大词戏独特的文化魅力!

年年岁岁曲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词戏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维西传承了130余年,被称为“曲艺界的活化石”,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任何艺术的持久流传,其生命力在于植根广大受众,大词戏也不例外。

对于维西大词戏的起源、特点和演变历程,李汝春等前辈专家学者早已用潜心研究的成果告知广大读者了。但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大词戏是由“绿营军”带到维西,而且起初是在绿营中自娱自乐的戏种,那么,是谁把维西大词戏从“绿营”搬上“大众舞台”的呢?

我在读王国瑞所撰的《刘师恕先生墓碑序》时找到了一个线索:“回乱即平,痛定思痛,乃愿奉玄天祖师寿,故于三、七两月演戏酬神。迄今我维西相传之大词戏,即自先大父公始。”文中所称“先大父公”,即刘师恕之父刘超绩。

刘超绩何许人也?刘超绩,汉族,1894年去世,其祖籍江西。据《维西县志》载,乾隆年间,维西县文昌宫设有江西会馆。这一史料证明,维西设厅后,江西人大量进入维西,刘超绩就是其后裔。刘超绩生在维西、长在维西、学习在维西,供职也在维西。刘超绩很有文才,精通戏曲,是县内著名的“老稿公”,后人将其称为大词戏的开山鼻祖,刘家被公认为“梨园班首”。

那么,刘超绩何以获得“大词戏的开山鼻祖”称谓?一句话:归功于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创新成果——把维西大词戏从“绿营”搬上“大众舞台”!

大量汉族来到维西是在设维西厅之后,大词戏随之传入维西。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设维西厅。像居住在维西县城的汉族一样,刘超绩的祖辈或充军或经商或为官来到维西。维西县城驻军最高时上千人,驻军的营地在宝华山,又名元龙山(今保和镇第一完全小学所在地),元龙山上建有关公庙,即关圣殿。那里地势险要,是俯瞰茶马古道的咽喉之一。正是大量汉族从内地不同地区迁入边陲维西,弋阳腔、京剧、滇剧等戏种随之流入,同时,这些剧种不可避免地与当地民族文化碰撞、融合。

从历史记载上看,在刘超绩之前,维西并没有“大词戏”称谓。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往往能够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姓李的江西人来任维西通判,一日闲暇无事,出城散步,至城门口,听见守城的士兵在哼唱戏曲,与自己家乡戏曲颇为相似,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通判情不自禁地走进绿营,欣赏“乡音”,并与绿营军里的“老乡”亲切交谈。通过交谈,通判得知,“乡音”是由绿营士兵中来自江西的老乡带来的。

他乡遇乡音,思乡情更浓,回府之后,通判便叫来江西老乡“老稿公”(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秘书)刘超绩,二人商量收集整理绿营军演唱的戏曲。受通判之托,刘超绩到绿营中开展戏曲收集、整理工作。刘超绩把绿营兵组织起来演唱戏曲,挖掘大词戏“富矿”。当时,受条件限制,士兵们因陋就简,用锅碗瓢盆作为打击乐器,用真刀真枪当道具,一唱众和,演唱起了刘超绩熟知的“乡音”,其风格粗犷彪悍。

“老稿公”并没有“照葫芦画瓢”,而是博采众长,将江西一带一种或几种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云南等地的弋阳腔融会贯通,加工改造提炼成既有传统戏曲“原味”又富于地方特色、受众喜爱的戏种,于是,中国戏曲长廊上增添了“维西大词戏”这朵小花。

经过“老稿公”创新的大词戏演唱风格与弋阳腔类似,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须有帮腔,即所谓“一唱众和”。帮腔通常在一支曲牌的末尾,一般可分为句尾帮、全句帮、重句帮三种类型。句尾帮多从该句唱词的倒数第三、第二或第一字起唱,分别称之为“三字帮、二字帮、一字帮”。全句帮,即从该剧唱词的第一字起唱,全句均由帮腔者演唱。重句帮即可重唱该句的全句唱词,也可重唱其中的一部分。在一支曲牌中,帮腔的句子最少为一句,多则两句或若干句。一出戏的唱腔由若干支不同的曲牌组成,以单一曲牌反复演唱到底的戏很少,以某一曲牌为主,根据剧情需要而穿插进其他一二曲牌的戏则属常见。维西大词戏中的正旦、贴旦、小旦皆以假嗓演唱,净行则采用大小嗓(真假嗓)相结合的唱法。打击乐器伴奏在大词戏的演唱中占有重要地位,维西县延祖大词戏传承会负责人、省级传承人赵延祖就是这方面的高手。维西大词戏打击乐主要有提板、羯鼓(又称“小鼓”或“统子”)堂鼓、大钹、小钹、大锣、小锣等,在有些剧目的演出中,还使用铜铓锣、牛皮大鼓、大铜号等。此外,维西大词戏还从其他民间艺术中不断汲取营养成分。如用纳西族中一些山歌小调丰富唱腔。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植根大众,创新的维西大词戏以强大的生命力迅速从“绿营”走向“大众舞台”。最初的演员主要来自军营,演出都用真刀真枪,在表演中常揉进一些武术功夫,如劈刀耍叉、跳双蹦。解放前,有些游历过外地的演员博采众家之长,表演技艺趋于精进。如常被人们称道的生角演员王知凡、何百万,净角演员梁知骏等人,他们在原来粗犷彪悍的风格中融入细腻的表演,塑造了令人难忘的舞台艺术形象。后来,随着维西大词戏在广大群众中的普及推广,爱好者、学习者越来越多,为其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演员也从社会上招收,直至完全脱离行伍,真正走进“大众舞台”。

说到当年的维西大词戏,年逾九旬的杨茂才老人充满深情地回忆说:“在解放以前,我就经常去看戏,看戏的地方在城隍庙(今大礼堂)。保和镇和包括永春乡在内的六大村的老百姓都喜欢来保和镇看大词戏。过去我们看过的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岳飞传》。这部戏的演出内容从岳飞出世以前,一直到他‘升天’,整部戏唱完需要一个星期。看了这个戏以后很受教育,我从小就懂得作为中国人要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杨茂才老人的这番话道出了维西大词戏在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人、吸引人的同时,起到了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

从清朝光绪年间到1949年,维西大词戏演出都以庙会酬神的方式进行。每年三、七两月的庙会成了全县的盛大节日,庙会演出时间,少则三日,多则七日,视观众捐献功德的多少而定。演出内容有固定的几大本戏(都是连台大本),一次庙会挑选其中的一本或一本中的若干段落演出,数十年间相沿成习,演出方式从未变更。

演出期间,维西县城万人空巷,县内四乡八寨远至百多里外的各族群众,穿戴节日盛装前来赶会;毗邻的丽江市玉龙县乡镇及怒江州兰坪县一带的纳西族、普米族、白族、傈僳族等各族群众也来赶会、看戏,盛况空前。

维西大词戏历史上曾经演出过的剧目有《目连寻母》《精忠岳传》《重耳走国》《平天下》《唐僧取经》《刘全进瓜》六大本戏,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其内容展现的都是忠、孝、节、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今,为了让维西大词戏能继续传承,维西县保和镇的戏曲爱好者们自觉地组织了剧团,一点一滴的搜集和整理戏种,并进行排练、表演。他们当中有工人、有农民、有退休教师、有在职干部、有下岗的企事业职工。目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维西大词戏这朵古老的民族艺术之花不断绽放出它的奇香异彩。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10-18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7349.html 1 维西大词戏走上大众舞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