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苏汉臣的儿童游戏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刘光平

中国人物画的风俗化、世俗化倾向,在宋代尤为明显。张择端、苏汉臣、李嵩等人的作品,把雍容华贵的宫廷仕女、衣冠楚楚的皇家贵胄、闲云野鹤的文人雅士从传统人物画的主角位置上拉下来,让那些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累的“吃瓜群众”上场,使绘画内容回到了日常生活的真实现场,朴素的人间烟火介入了艺术的大雅之堂。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北宋汴京城里繁杂的人物和阔大的场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刻画的贩夫走卒、商贾市刽形象达到五百多个,商业氛围满满。南宋李嵩的《村医图》《货郎图》像是生活小品,强调的是乡野情趣。空旷通透的乡村,琳琅满目的货郎担子,像风一样自由奔跑的孩子,路边突然闯入视野的小蛇,无不生动自在,趣味倍增。

横跨两宋的苏汉臣画的也是货郎及儿童题材,同时在画法上建立俗世生活与艺术雅韵之间的合理关系,使作品雅俗共赏,情趣盎然。他画了很多货郎图,乡村野性并不像后世的李嵩那样张扬,他的儿童游戏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色彩浓艳鲜润,画面平静而亲切。

《秋庭戏婴图》被认为是苏汉臣在宋朝南渡之后的一幅儿童画,描绘的是两个生活富庶的儿童在庭院花下嬉戏的情景。画的左上方有一首七言绝句:“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系儿童,丹青讵止传神诩,寓意原存相让风”。我觉得这首题诗已经让我们感觉到了苏汉臣作品的特点,就是在草根乡野和皇家富贵之间寻找落点。诗的意思是说,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小孩子玩旋转枣子游戏的情景,而且有表达传统美德传承的寓意。

与热闹的市井或散漫的乡村不同,这幅以庭院为背景的作品里只有两个小孩子。从画面布局上,画家并没有把两个孩童放在画面的正中间,而是缩小放到了左下角的位置,画面的右上部分则是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和繁茂盛开的芙蓉花和菊花。这种对比度极大的构图,一方面显示了孩童体形的小巧可爱,同时更强调了背景富丽高雅的气势。

在绘画技法上,儿童的衣饰采用了长短不一,转折顿挫线条来描绘,显得细腻生动,富有质感。女孩子的纱裙轻盈流畅,薄如蝉羽,有一种冰清玉洁的感觉。男孩子的衣服则用了细碎鲜艳的线条,硬朗中透着稚气,把人物映衬得更加可爱。高叠直立的太湖石采用皴染结合的方法,强调了石头的坚硬挺拔,又有温润雅致之态。尤其是对芙蓉花和菊花的描绘,采用了典型的没骨花卉画法,几乎看不到勾勒的痕迹,显得非常自然鲜艳,四溢着怒放的韵味。

这幅画最精妙的地方更在于对儿童形态、表情的描摹。画家通过细致的观察,用深厚的绘画功夫,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特征和心理活动,把小孩子玩游戏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形态表现得非常到位,使画作处处透着和谐烂漫的情趣,成为宋代儿童画里不可多得的上品。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10-18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7348.html 1 苏汉臣的儿童游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