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泽仁
升平镇是迪庆州德钦县政府所在地,亦是我出生与成长的故土。虽离家已十余载,但每次归乡,故乡的山水依然敞开温暖怀抱迎接我,故土未曾改变,改变的唯有那熟悉的街道,以及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楼房。
回到升平镇,最令我怀念的当属年少时过节的场景。升平镇的居民每年都会欢庆众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其中,火把节给我的记忆最为深刻。
农历六月,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将至,清晨早起,约上三五好友进山采摘“火把花”——那是一种紫粉色的野花。漫山遍野的紫红色花朵,犹如一把把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整座大山。我们一路欢声笑语,丝毫不觉爬山的疲倦,还不忘采摘野果,欢乐无比。
不知不觉已至中午,返程到家,发现爷爷早已将家里的大火把和小孩子玩耍用的小火把捆扎完毕,只等我们一起制作彩旗。制作彩旗时,爷爷总会把几个孙子唤至桌旁,教我们裁剪旗子,将其粘连在小旗杆上,并在旗子上书写一个“令”字。最后,把制作好的彩旗和“火把花”插在火把上,将火把装扮得明艳动人。
吃完晚饭,大家纷纷把大火把搬到大门外,五彩斑斓的火把,仿佛在进行一场比美大赛。接着,在火把旁架起桌椅板凳,摆上各类吃食,将节日氛围烘托得恰到好处。月上中天,我将一串鞭炮挂在火把上,点燃鞭炮,待响声结束,爷爷拿起一支小火把,点燃象征全家平安幸福的大火把,我们几个孩子则手持各自的小火把,准备开始耍火把巡街。升平镇街面不大,十几分钟便能巡完整条街道。巡街归来,火把也燃烧得所剩无几,将剩余的火把往大火把上一扔,让小火把与大火把融为一体,如今回想,这不正如同一个个家族的传承与延续。
耍完火把,便可尽情享用美食佳肴,各种水果糕点,通常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品尝到。那时并非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然而德钦因交通条件所限,许多水果和蔬菜运输困难,不少水果品种在德钦难以见到。彼时的糕点只有过节和举办婚礼时才制作的传统手工糕点,不像如今,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大家围坐在火把旁,品尝着糕点水果,唠唠家常,其乐融融。
如今,升平镇的火把节依旧年年都过,只是越来越不热闹了。往昔,家家户户比谁家的火把更大、更高、更漂亮,如今已鲜少有人搬出火把来烧,许多人外出工作,常年不归,过火把节的人越来越少。是啊,仔细想来,我也已有十多年未曾在升平镇过火把节了。上次过火把节,还是在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安南村驻村时,与当地的彝族同胞共度了一个地道的彝族火把节。虽过节方式有所不同,但也算是与久违的火把节再度相逢。时光荏苒,升平镇的老居民渐少,很多传统节日也不复往昔那般热闹,儿时在升平镇的火把节,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来源:“学习强国”迪庆学习平台)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