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凤桂
“卖嘎啦!卖嘎啦!”
“嘎啦”是青岛方言对蛤蜊的俗称。当春天的阳光抚摸着初发的嫩芽,当春天的微风轻轻拉扯柔曼的柳丝,人们也逐渐地灵动起来,脱下身上厚厚的棉衣,收拾着萌发绿意的小院。这个时节,屋后或是院前的小路上经常传来嘹亮的卖嘎啦的吆喝声。
我的故乡是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一个小村子,每到春季,就有不少人去赶海。这时,也是嘎啦日渐肥美的时节。他们两、三个人赶上毛驴或马车,拉上木板去海上“晃嘎啦”,大海仿佛有无尽的宝藏,几乎每个勤劳的人都收获满满。
不一会儿,装满嘎啦的地排车前就聚集起五六个人,地排车上的嘎啦满满当当,沾满泥水的嘎啦不停地伸出长长的舌头,窸窸窣窣、蠢蠢欲动,空气中飘过海水的气息。
来买嘎啦的多是女人和孩子,家门口的嘎啦很便宜,拿出手中的几张小毛票,总能换回满盆的开心。
每当卖嘎拉的“吆喝声”响起,我便接过母亲给的毛票,拿上家里的笼筐兴冲冲地往屋后跑。
买回嘎啦一般要放在盆里撒上盐,“养”它一个晚上,让它吐出肚子里的泥;也有的为了图其新鲜,洗完后直接倒进锅里,水开后捞出剥皮。记得小时候听母亲说过一个笑话:我们的祖辈从黄河中游的故乡来到河海交汇的地方谋生。当他们看到这种圆圆的沾满泥水的东西,只知道可以食用,却不知道如何去制作,就拿菜刀把它们一个个劈开……
嘎啦在锅里煮开一滚,皮肉就会脱离,只需拣出皮来即可。这时的嘎啦肉已经煮熟,白白嫩嫩、丰满肥美,屋里热气氤氲,散发着一种清香。母亲总是给这些白白胖胖的嘎啦肉挂上一层薄薄的面糊,然后倒上熟油,油热后在锅里煎至金黄捞出。炒完葱花,倒上煮嘎啦的老汤和煎好的嘎啦肉。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开起来,嘎啦肉上下翻滚升腾,白胖的肉镶嵌着红色的唇,好似在欢快地舞蹈。打上两个鸡蛋在勺子里搅匀,倒进滚开的锅里。再去门前的菜园里割上一绺韭菜。切碎的韭菜撒在汤里,翡翠般的绿色与鲜黄的鸡蛋相互映衬,在乳白色的汤汁里分外亮眼。嘎啦汤的香味四散飘逸,喝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咽下,让鲜香美味的嘎啦汤多停留一会,激发起你的味蕾……
当我们围着鲜香美味的嘎啦汤欢欣鼓舞时,母亲总是把那些白白胖胖的嘎啦肉,舀到我们兄妹几个的碗里,最后自己的碗里只有很少的几只嘎啦肉……
嘎啦汤是老少皆宜的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还有丰富的营养,里面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甲壳素、钙离子等成分,能够为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能量,补充身体所需要的钙离子,起到预防骨质疏松、强骨骼、补益肾水的作用。
斗转星移,时光变迁,嘎啦汤一直是故乡经久不衰的美食。相比于童年时的嘎啦,如今的贝类产品更加琳琅满目,白蛤、花蛤、海虹等各色海鲜应有尽有。到酒店饭店吃饭,一盆热气腾腾、鲜香味美的嘎啦汤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每当此时,我总会想起儿时母亲做的嘎啦汤,想起初春时乡村小路上的叫卖声,一种暖暖的亲情将我包围,仿佛回到了久违的童年!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