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吖娜思怡
一、迪庆藏族弦子的起源及制作工艺
(一)迪庆藏族弦子的起源
相传公元1447年(藏历火羊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黑帽系第二祖师噶玛·拔希游历康巴南部地区,路过卡瓦格博脚下,在明永冰川下诵经烧香,写下了《绒赞卡瓦格博神山颂》,从此,卡瓦格博峰被广大藏族群众信奉为神山。每年从青、藏、川、滇各省来的藏族群众携儿带女,不远万里倾家起程,朝觐卡瓦格博神山,特别是逢藏历羊年,前来朝拜卡瓦格博神山的藏族群众更是络绎不绝。久而久之,许多藏族优秀的民间艺人往返涉足于这个地方,留下了包括弦子舞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
(二)迪庆藏族弦子的制作工艺
迪庆藏族弦子是拉弦类乐器,弦子即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构造和普通二胡近似,琴杆、拉弓较短。取短木挖空,蒙上马皮或羊皮做共鸣箱,琴弦和弓弦都用马尾做成,弓弯而短、音色柔美,民间常用于歌舞伴奏。由于弦子方便携带,弦子歌舞群众参与性强,在民间非常受欢迎,具有很大的挖掘和提升空间。
二、扬琴与迪庆藏族弦子融合的优势
(一)扬琴的特点
扬琴作为一种世界性乐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现在的扬琴不仅具有民族文化的烙印,还结合了西方经典乐器的演奏技巧,在众多乐器之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扬琴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随着民间艺术的兴起,扬琴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从独奏向重奏的方向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扬琴重奏。扬琴重奏模式打破以往的独奏、合奏模式,开启新的表演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提高了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又增强了表演者之间的默契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给人们带来新的审美享受,弘扬了我国民间艺术文化。同时,扬琴与不同的乐器合作,还能以己之长,弥补其他乐器的不足。尤其是在与传统乐器的合奏中,扬琴以刚柔并济、气势恢宏,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圆润柔美、低音区发音朦胧,浑厚有力的特点,在演奏中成为最亮丽的角色。
(二)融合的优势
藏族的歌曲天生就带有一种抒情情感,注重的是一种韵味。藏族的歌曲不适合加入那种重节奏、重节拍的音乐,将扬琴运用到藏族弦子这样的拉弦类乐器中是很合适的。
首先,在音色上,二者属于反差很大的线声源与点声源,互补搭配音效绝美,使二者的魅力和实力得以充分体现。弦子的音色委婉、柔和、明暗适中,并接近人声,富有歌唱性,符合拉弦乐器极具线条性的特点,但也存在音色缺少明亮度、音域较窄的问题。扬琴的音色明亮、清脆,点性颗粒感较强,但也存在音的连续性不强的问题。而两者的结合演奏使得扬琴清晰的点性音色与弦子柔和的线性音色紧密融合,互扬其长,更互补其短。
其次,扬琴在音律上能够灵活转换的特点,使得扬琴与弦子在律制方面更为融合、和谐。扬琴乐器设计中对五度关系的强调贴合了以五声音阶排列为主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使得演奏五声旋律更为便利。而弦子正是使用五度相生律定弦的乐器,两根空弦的音程关系也为纯五度,这就使得在使用扬琴伴奏时可以避免律制不同带来的音分值差异的问题,在演奏时的融合性也更高。同时,扬琴使用的固定音高定弦,后期在形制上也出现了融入了十二律吕音位体系的律吕大扬琴,不仅律制上可以契合弦子不同的曲目要求,且音域更为宽广,伴奏时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转调。扬琴作为伴奏乐器与弦子在律制上的融合性也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乐从和”的思想。因此,使用扬琴作为弦子的伴奏乐器,可以通过音律上的融合,为弦子的演奏增色。
最后,扬琴与弦子在琴身、琴弦等的制作材料上的天然性,也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根据相关资料的检索,扬琴的琴架是用桦木或者榆木制成,面板则是以桐木为主。弦子的琴身则是使用老红木、乌木或是紫檀木制成。相似的木制材料都是制作家具、建材的常用材料,耐湿防腐,对声音的传导性很强。同时,扬琴的击弦工具从木制演变为竹制,也和弦子的竹制琴弓相似,这与我国盛产竹子的生态文化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弦子与扬琴在制作材料上的天然性,是对自然属性的保留,表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尊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也使得两者的合作在审美上可以达到八音的协调。
三、扬琴如何与迪庆藏族弦子融合
扬琴与弦子配合演奏不同的乐曲曲调时,可以用扬琴弹奏山歌或者弦子副旋律部分的旋律作为引子,突出乐曲风格,再由弦子的空弦颤音带入主旋律,通过二者对比来突出弦子的音色特点。当弦子演奏抒情的慢板旋律时,扬琴可以使用分解和弦或者重复弦子旋律填空,亦可以由弦子和扬琴各演奏一段慢板,形成一问一答相互补充、陪衬和烘托,使乐曲的情感更加细腻感人。当演奏以快板旋律开场,可以用扬琴打板或者弹奏双音来引出快板。乐曲若以快板结束,可以使用扬琴的双音或八度与弦子齐奏来收尾;乐曲若以慢板旋律结束,则可以用扬琴重复慢板部分旋律,弦子延续一个长颤音由强渐弱收尾。将扬琴融入到弦子演奏中,二者音色上的反差和情感上的相互烘托,可以使弦子演奏者更好地发挥,使弦子音乐达到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