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横断山区不仅富集有好多好看的野花,而且还有好多好看的野果。每年的夏末秋初,天气转向晴朗,是观赏和采集这些野果的最好时机。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滇西北的植物考察团队突然增多。滇藏、滇川公路边,你会看见一群群特殊游客,有人摄影,有人在匆匆采集野果或草籽,有人则悠然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
滇西北的春天,每年从3月开始由山脚向山顶攀登,而秋天则又从山顶往山下退却。从9月到11月底,大山不断地变换着颜色。先是高山灌丛里的花楸、小檗、柳、桦木类的叶变红或变黄,过几天,阴暗针叶林带内的锈毛花楸树丛呈现出一团团鲜红色,格外引人注目。随之,秋色沿着沟谷两边的针阔叶混交林缓缓下行。这种沟谷地带是各种珍稀落叶树种荟萃的地方,有槭、桦、椴、榛、杨、野山柳、荚蒾、五加、山楂、卫矛、吊钟花、臭椿、苦树等等不知名的乔灌木。它们同声合唱,演奏出秋天里最动人的一段乐章。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数高山地带的大果红杉林,它要等到其它树林都将沉寂下来之时,才透露出饱满厚实的金黄色,给滇西北的大山抹上一笔浓浓的重彩。
随着秋色的变化更迭,果实们也不断显露成熟。这种成熟之美是那样的让人过目不忘、怦然心动或一见倾心。在滇西北的大山行走,你时常会看见一株株挂满了白的或红的果实的花楸树丛,若不细看,以为那是还在盛开的花朵。那种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血满草的花不起眼,但是橙红色的浆果令人垂涎。在洁净的岩石上或光裸的沙石滩地上,匍匐栒子散满地伸展着枝条,红珊瑚状的果实缀于叶丛,你会忍不住地想去触摸或采集。偶尔,你也会被白株属植物果实那种幽幽的蓝色镇住脚步。
春天花是绚烂而美丽的,而秋天的果实既华贵又实在。别看那些拥有漂亮外衣的果实,它们很多是鸟类过冬的食物。秋叶落尽,果实们以鲜艳的色彩迎来了鸟们的注意,鸟把果实吞入腹中,果实里的种籽则随鸟们的粪便散布到各处,各处也因此会生长出同样的植物出来。
当然,不是所有果实的种籽都靠鸟类来传播。一株高大挺拔的黄果冷杉,当它直立的球果成熟以后,厚厚的鳞片自然裂开,包裹其中的种籽,就会借助风和重力,向大地母亲降落。种籽边缘长出一层透明的类似蝉翼的翅膀,这样就可以帮助种籽在下落过程中飘得更远一些。几乎所有松科植物的种籽都像这样。还有可以随风飘得更高更远的果实种籽,如铁线莲、风毛菊、雪莲花和大家所熟悉的蒲公英的种籽。那些厚重的果实,成熟后自然坠落,成为林中哺乳动物的果腹食品,种籽也因为动物肠胃的碾磨而变得容易萌发。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光叶珙桐的果实,当地傈僳族人称之为“见密俗布”,意为“猴子木瓜”。它成熟后就依靠重力掉落在地,成为滇金丝猴、猕猴等兽类冬季的食物。
没有哪一种自然力量比得上有意识的人类之手。借助这双手,植物的交流和传播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迅速得多。欧洲的园林中建起了中国植物专类园,滇西北横断山区的杜鹃、报春、龙胆、百合、绿绒蒿、珙桐等各类野生园林园艺植物在欧美各国园林中都可以见其踪影。同样,许多域外植物如花卉、蔬菜、水果、牧草、药材等经济植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这种交流更多的是有益的,但一些繁殖能力很强的杂草也容易被不经意地引入,侵占异地的农田、草地、道路、河岸,致使一地的自然生物群落被毁,生物多样性程度降低。
因此,我们在进行这种交流的时候,应该持有某种警惕之心。警惕由于无知而对自然生态造成的过失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