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磨坊
人说到了巴黎就会醉在巴黎,巴黎确实是一座让人陶醉的城市,一旦相识,就让人长久相思。
置身于巴黎氤氲的历史、文化、艺术氛围中,触目所及,到处是精巧的雕塑,雅致的喷泉,漂亮的园林,优美的建筑,就连空气似乎也雅了起来,怎能不让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可巴黎还有一醉,那就是欣赏夜巴黎。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歌舞之都,夜夜笙歌,为此有了梦巴黎的美誉。若没有真正体验过巴黎的夜生活,也就不能完全领略巴黎之美。到过巴黎的人没有不知道红磨坊夜总会的,巴黎最负盛名的歌舞厅就是香榭丽舍大街上的丽都夜总会和奥斯曼大街上的红磨坊夜总会。丽都夜总会颇具美国百老汇风格,红磨坊则是地道的法国式歌舞厅。红磨坊画家劳特累克曾经用自己的传神画笔描绘了红磨坊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红磨坊歌舞厅声名远扬。不久前好莱坞电影《红磨坊》的上演,再次引起了世人对红磨坊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关注。实话说,在巴黎的这个夜晚,若非出来之前一位朋友的再三推荐,我是不会掏120欧元进红磨坊看歌舞的。在巴黎众多的娱乐场所中,红磨坊颇惹国人争议,不少人将其与色情、放荡、下流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深受传统教育的我有点“足将进而踟蹰”。可朋友告诉我,巴黎红磨坊歌舞团曾多次应邀来中国进行表演,我顿觉释然。
红磨坊位于巴黎城北繁华的蒙马特高地脚下的白色广场附近,屋顶上闪着红光的大风车是它醒目的标志。那个大风车与红磨坊在1889年同时问世,100多年从未改变。广场周围和附近的街区,歌厅和酒吧一家挨着一家,到处是闪烁的霓虹灯,人群熙攘,与巴黎其他地方的安静形成鲜明对照。红磨坊的门面很小,等待入场的人们,无论是西装革履的先生还是风姿无限的女郎,无论是黄皮肤、黑皮肤还是白皮肤,都自觉地排在长长的队伍里,据说这是红磨坊门前每晚都会出现的风景。看来,历经百年岁月剥蚀的红磨坊,人气丝毫未减。
穿过狭窄的门道进入大厅,服务员把我们引到座位旁。从外面小小的门口难以想象里面的空间如此宽敞,足可容纳1600人。观众席呈扇形梯级布局,很是舒展。座位是咖啡座式,4至8人对坐,桌上摆放着高脚杯和各种酒水饮料。红色的地毯,红色的桌布,调制着浓郁的温馨氛围。每张桌上都摆着一盏红色的烛灯,忽闪忽闪的烛光摇曳着一张张红扑扑的脸,数不清的脸庞在数百支烛光中迷离出梦幻般的色彩。
画家马奈在他的画里对当年红磨坊的看客作过这样的描绘:身着晚礼服的淑女贵妇,长裙曳地,仪态万方,华丽的色彩和高贵的服饰明艳炫目;绅士们衣冠楚楚,举止优雅,觥筹交错,纵情狂欢,展现出了一个世纪前巴黎的绚丽与斑斓。在100年前,红磨坊说不上是什么高雅去处,艺术家们偏好于此不过是为了感受一种自由无拘的氛围,因为那时红磨坊有喧闹热烈的康康舞。蒙马特高地是康康舞的发源地。19世纪中期蒙马特还是巴黎近郊的半田园地带,地里种着花。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艺术家聚集在蒙马特高地作画卖艺,使这一带充满艺术气氛,成为巴黎最别致、最多姿多彩的地区。浪漫的巴黎人喜欢到蒙马特去跳舞,那时的蒙马特流行一种舞蹈,最初是下层社会中做洗衣工的姑娘们劳累之余活动筋骨时跳的舞,叫“康康舞”。姑娘们伴着狂热的音乐节奏,用手拎着裙角扭动臀部,做出很多踢腿的动作,热情,野性,充满活力。康康舞在蒙马特高地很受欢迎,每年狂欢节,舞者走上街头大跳特跳,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由于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民族萎靡不振,人们极度空虚、苦闷、彷徨,玩世不恭一时成为风气,康康舞便成了宣泄放纵的时髦选择。
精明的商人建议娱乐场老板让康康舞上台,钱就会向他们怀中涌来。1889年10月6日,以康康舞为主打的红磨坊歌舞厅开张了。当时正值巴黎万国博览会高潮,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巴黎的达官显贵齐来捧场。康康舞不再是街头即兴舞蹈,在瑰丽的舞台上,漂亮姑娘们伴着全新的乐章,在尖声的叫喊和狂暴的节奏中起舞……层层叠叠花哨蓬松的裙摆不停地翻涌流动,不时地被撩起来,高高举起修长的大腿,踢腿的动作也变得性感和诱惑。这种颠覆传统的康康舞在巴黎红极一时,红磨坊的生意日益兴隆,无论贵贱智愚,人们趋之若鹜。无数名人大家陶醉在红磨坊的酒桌前,以舞佐酒,从而灵感迸发。法国近代绘画大师劳特累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传奇的一生与红磨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他用画笔描绘了红磨坊芸芸众生中最逼真、最生动的草图,这些草图经再创作变成了传世佳作。他用全新的画法把19世纪末的巴黎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红磨坊因而声名远播。法国乃至欧洲、美洲、澳洲的舞者高手云集于此,成就了古吕、摩姆·弗罗玛茨、珍妮·阿弗里尔等红极全球的舞女。而今,红磨坊已成为一家倍受欢迎的大型歌舞表演厅和旅游景点。
剧场的灯光渐次熄灭,舞台幕帘徐徐升起。炫目的灯光一亮,几十个美艳动人的舞女同时亮相在舞台上,个个玉腿修长,细腰丰乳,上身披挂着华丽的羽毛服饰或金属饰片,下套蕾丝边的蓬蓬裙。动感的舞步,翻滚的裙摆,飘扬的羽毛,耀眼的饰片,有力的弹跳,灿烂的笑容……在眼花缭乱的色彩集合中,康康舞娘们齐刷刷高踢着腿,变幻着各种造型,放射出万种风情。那种热烈,那种激情,那种活力,那种不可遏止的旋风般的舞步,一下子就抓住了全场观众的眼球,将欢乐和愉悦传导给每个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有的疲乏、烦恼和郁闷,所有的坏心情,霎时就被这火热的旋风刮得无影无踪。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情,了无牵挂的快意,迷幻般又是真实强烈的快意,瞬间弥漫在心头。“物我两忘”“宠辱皆空”的境界多年修炼而不得,却在康康舞娘的舞影裙风中轻易实现了。接下来,灯光不停地变化切换,舞台不断地升降旋转。乐曲时而低回舒缓,如涓涓小溪潺潺流水;时而激越高昂,像倒海翻江万马奔腾。舞娘们时而像开屏的孔雀,时而像盛开的玫瑰,时而像飞翔的天使……整场歌舞始终贯穿康康舞的风格,美若天仙的舞女随着情节变化而更换的服饰不计其数,加上不断出奇更新的声光效果和华丽布景,让人真有置身仙境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除了康康舞,演出节目还有杂技、哑剧等,无一丝儿偷工减料,无一处做作拖沓。最有趣的是盛大舞蹈游行的一幕,有小丑组成的乐队、走江湖的丑角、演杂技的、变戏法的、连体姐妹、怪异野兽,还有6匹袖珍小马,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缸里,妙龄少女与四条活生生的大蟒蛇在水中共舞。
进入红磨坊当演员是很多少女的梦想。红磨坊的百年经历就像“阿里巴巴”里的神奇咒语,可以令生活出现奇迹。许多在红磨坊跳过舞的女孩,后来成功地进入了影视界。而今红磨坊的舞女来自世界各地,尤数澳大利亚、俄罗斯和英国的居多。女演员必须受过芭蕾训练,身高起码应有1.72米,年龄16—25岁。容貌要姣好,笑容要灿烂,大腿要修长,鼻子要俏皮……现今红磨坊的主要舞蹈兼独唱演员玛丽莎来自澳大利亚,虽然已33岁,可仍具有17岁女孩的身材,表演时,她全套行头重达12公斤,仍能像少女一样高高地抬起大腿。
1小时50分钟的表演结束了,原先对红磨坊的种种偏见、传闻和唐突早已被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所化解和征服。早期的红磨坊曾以妖艳甚至放荡的姿态迎合市场,如今的观众与旧日的看客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红磨坊早已摆脱以情色挑逗观众的表演风格,舞女们也不用再为取悦男人而强作欢颜,而是把表演作为一种高尚的事业,透过演员们明快奔放的肢体语言和别出心裁的舞美设计,观众品味到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奇葩。我想,红磨坊之所以享誉百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康康舞这种解放的肢体语言所表达的对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的赞美。
歌德故居
晚秋,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仍然景色迷人。
我们的大巴到达此城的罗马贝格广场时已是当地时间下午三时许,西天的太阳正挂在教堂的尖顶上,它将一缕缕柔媚的光线播撒在城区的每一个角落,把广场附近美轮美奂的萨尔宫堡、塔楼、教堂装点得分外妖娆。富有魅力的美茵河像一条碧绿的玉带,从广场旁边潺潺流过。河上那一座座飞龙似的桥梁,那一艘艘漂亮的游船,岸边那七彩斑斓的树木、草坪和花坛,美化着一条江和一座城,令人心醉神迷。但我心向往之的却是十八世纪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歌德的故居。我在广场匆匆浏览之后,便随熙来攘往的游客去了歌德之家。
从广场向北大约步行10分钟就到了他的故居所在地梅花鹿沟。故居外观看似一幢用积木搭成的楼阁,面南临街,旁边是歌德纪念馆。售票处前人头攒动,中国人居多。纪念馆对中国游客特别关照,服务热情周到,不仅出售中文导游资料,而且还出租汉语导游耳机。门票、资料售价及耳机租价各5欧元,虽价格不菲,但也无可厚非。再说,能在世界级文学大师生活过的空间走一走,破费一下也值得。
按照耳机设置的程序,我首先参观了纪念馆。展厅的陈列匠心独运,不仅有歌德的生平介绍和画像,而且有与歌德过从甚密的德国绘画大师们的作品,文图并茂,内容详实。我一边听着耳机、看着、思考着。此时此刻,他那云谲波诡的人生之路,他的叛逆、反抗以及对自由民主的执著追求,都一一浮现在我的脑际。
公元1749年8月28日,歌德诞生在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皇家顾问官和参议,母亲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歌德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攻读法学。读大学时由于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了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他不满学校的经院式教学,自己钻研希腊艺术,按照宫廷文学的风格学习写诗,模仿莫里哀的作品写戏剧。1771年歌德大学毕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到法兰克福后,他一边作律师一边从事文学创作。期间,他创作了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诗歌《普罗米修斯》以及诗剧《浮士德》的部分初稿。特别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他仅用4个星期就创作出七八万字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维特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德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充满“狂飙突进”的反叛精神。小说出版后很快风靡欧洲各国,从此年仅25岁的歌德蜚声世界文坛,并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之一。后来恩格斯高度评价歌德,说他创作的《维特》“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青年歌德对社会是一个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的人。面对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他感到单凭“狂飙突进”的热情难以实现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目标。于是,为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1775年他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在那里先后担任宫廷枢密顾问、部长、宰相之职。在长达10年之久的高位上,他整顿财政、精简军队、开发矿山、创办剧院等,为魏玛的政治、经济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体力。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力反对,工作成效不大。其实,凭魏玛公爵古斯都对他的信赖,他完全可以躺在尊位上颐养天年,终生享受荣华。然而歌德是一个永不停歇地、无穷无尽地追求人生充实和圆满的人,当他看到身居高位而无益于实现启蒙主义理想时,一怒之下,索性辞去高官隐名埋姓去了意大利,在那里潜心研究古代文化和学术研究。1788年重返魏玛后再也没涉足政事,埋头撰写诗体剧《浮士德》的第一部、第二部和其它作品。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共同把德国文学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颗文坛巨星是1832年3月22日,完成杰作《浮士德》第二部后在魏玛陨落的,终年82岁。他一生作品多产,不但创作了卷帙浩繁的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而且还有数量众多的自然科学著作。在他笔下呈现的是时代的风云,批判的是封建专制,探索的是人生真谛。特别是他的诗体剧《浮士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传记《诗与真》、诗集《西方与东方合集》等,都是世界文学史中的上乘之作,不仅提升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领域中的地位,而且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不愧是马克思赞誉的“最伟大的德国人”。
走出纪念馆,徐徐步入歌德故居。据说歌德之家原来是一座中世纪样式的楼阁,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兵燹,现在的楼房是战后依样重建的。看上去大气、阔绰、典雅。一层是宽敞的厨房和餐厅,各种餐具一应俱全。二层与三层是华丽的书房、起居间、会客厅、婴儿房,饰物和家具极为精致。歌德的书房在三层,室内排列有写字台、椅子、书架、信札、手迹和他的照片。可以看得出歌德故居是德国18世纪典型的钟鸣鼎食之家。
徘徊在歌德书房,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他在魏玛的故居。据有关资料介绍,魏玛市弗罗文勃朗大街有奥古斯公爵赠送他的一处宅院,两幢楼一前一后,里里外外富丽堂皇,很像一所贵族学校。他在那里生活了56年,一直享受着宫廷待遇。就人生境遇而言, 歌德是幸运的,终生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灾难和挫折,一直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
品读歌德顺畅辉煌的一生,我不由想起我国古代大文学家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名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不言而喻,司马迁以为大凡传世经典之作,总与作者个人的苦难直接相关。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司马迁的观点无可争辩,中国如此,外国亦然,如《神曲》的作者但丁、《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忏悔录》的作者卢梭、《阴谋与爱情》的作者席勒等,他们一生都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然而歌德是个例外,他一生官场上平步青云,生活上锦衣玉食,可他不也著有传世之作《浮士德》,不也与同时代的席勒一样成了辉映德国文坛的巨星?与歌德情况类似的还有《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等。看来司马迁的观点只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歌德的一生使我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开发自身价值,成名成家做贡献,实际上没有什么固定的条件,无论身处顺境和逆境,起决定作用的是坚忍不拔、不断奋进的人生态度。
告别故居,我回望着纪念馆前歌德栩栩如生的塑像,似乎听到他在说:“在一切德行之上的是——永远努力向上,与自己搏斗,永不满足地追求更伟大的纯洁、智慧、善和爱。”我想这也许就是他功成名立的要义,是我们要学习的歌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