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记者近日从全省现代物流产业企业座谈会上获悉,去年全省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实现1414亿元,同比增长13.9%,占全省GDP比重达8.6%,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18%,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据介绍,自2016年全省着力发展包括现代物流产业在内的8个重点产业以来,云南省现代物流产业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有物流企业1.5万余户,货运车辆50万辆,从业人员100余万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346户。2017年,全省开工建设物流项目205个,完成投资13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3.8%。全省共计11户企业成功获评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资质,新增云南能投物流公司、云南建投物流公司2户国家5A级物流企业。
今年,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云南省将持续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在物流供应链领域培育新动能,推动物流成本明显降低、物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力争全省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左右。(来源: 云南日报)
大理巍山县:立好“规矩”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程中,立好“规矩”,引导广大群众更新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县社会文明程度。
立好志愿服务“规矩”,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巍山县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暨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操作培训,在中国志愿服务网进行志愿者实名注册工作,认真做好后台管理、网上发布项目、志愿者招募、项目管理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3901人,志愿服务团体108个,各志愿服务团体组织开展了扶贫济困、文明劝导、巡回医疗、卫生保洁、义务植树、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608项,人均服务31.213小时。
立好移风易俗“规矩”,推进客事从简。巍山县采取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的办法,制定下发文件,由乡镇党委政府指导村“两委”完善村规民约、成立村组红白理事会并制定理事会章程,充分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推行农村客事申报备案制度,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对办客类型、宴请范围、酒席菜谱、酒水饮料等作出严格限制,有效遏制农村大操大办客事现象,提倡勤俭、拒绝铺张、反对浪费的文明新风正逐步形成。
立好政务公开“规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该县通过权力公开、政务公开等形式,政府网站有效开展公共服务;认真实行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畅通了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加快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设立12348法律服务专线,在乡镇、村(居)委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扎实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立好创先评优“规矩”,弘扬社会正能量。巍山县持续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加强对文明单位的管理,目前全县共有省级文明单位9家、文明村3个、文明社区1个,州级文明单位29家、文明村3个、文明社区2个、文明小城镇1个、文明风景旅游区1个,县级文明单位67家、文明村12个、文明社区2个;积极培育并推出道德模范,及时开展“第二届巍山好人”评选和宣传活动,评选表彰了“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美德少年模范”“关爱环境模范”等7种类别、13名道德模范,其中2人入选州第三届道德模范。同时,运用新闻媒体、主题公园宣传牌、善行义举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形成学习典型、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来源: 大理日报)
怒江:退耕还林保护生态 绿了三江兴了产业
初夏的一场雨,催得怒江两岸绽出层层花海,如火如霞。
开着新买的汽车,泸水市称杆乡前进村农民和生付要把绿色生态的山货运往山外销售。“以前,山体时常滑坡,泥石流不断。现在好了,处处水绿山青,泥石流很少发生,路也修好了,交通很方便。”和生付说,“这几十年,我从最初的解决温饱,到发展生态养殖业,从事林农产品贸易,一步步走出贫困,门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甜。”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生活着50多万傈僳、怒、独龙、白、彝、傣等多民族群众。长期以来,由于山高谷深,山体滑坡、坍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威胁着当地群众。就连坐落在地势稍微开阔、平缓一些的几个县城、小镇,也时常遭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怒江各族群众难以发展生产,长期生活在贫困中。改革开放后,怒江、澜沧江和独龙江两岸的桥梁和道路逐渐多了起来。道路从原先的砂石路拓宽改造成弹石路,再进一步修建成水泥路、柏油路;溜索也变成了铁板桥,再修建成能够承载大货车通行的钢架桥等。
怒江的山,也在一年年地发生着变化。
2014年,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仅3年左右时间,怒江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近50万亩。过去3年,怒江州先后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面积60多万亩,建成200多万亩核桃、100余万亩林下草果,以及漆树、中药材等绿色产业基地。
“通过两轮退耕还林(还草),怒江大量的坡地告别了以往广种薄收的时代,荒山绿化成了生态林、经济林,既保护了生态,又培育了绿色生态产业。”“依托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有282.27万亩林地成为益国益民的公益林,以前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的怒江正在变得更美。”提起家乡的变化,怒江州林业局干部湖滨、包雪梅有说不完的话。
随着国家和省里对怒江扶持力度的增大,每年都有一批大项目在泸水、福贡、贡山和兰坪4个县市实施。这些项目,除交通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外,涉及面最广、与各族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就要数造林绿化、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了。仅2017年,怒江在产业培育、生态治理、生态保护方面,就投入林业扶贫资金3亿多元, 惠及40多万各族群众。
2015年,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拉井镇长涧村委会退出坡地4000多亩,栽种树木后套种金银花1242亩。去年,金银花的经济效益开始展现,该村农民增收30余万元。
数十年之间,在山石破碎、沟壑纵横、生态脆弱的怒江,随着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的推进,“保护绿水青山,保护共同的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每年,怒江50多万各族群众依照政策和规划指引,退让种植玉米的坡地,再培育核桃、油茶、漆树、中草药材和林下草果等;在相关专业部门的培训、指导下,投入到林木管护、地质灾害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各行业、各单位组织起来,在急需作生态修复、治理的区域栽种下带着希望的树种、苗木。一场保护生态、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美丽新怒江的行动在全州持续深入地进行着。
如今,在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江”流域内,有上万名生态护林员、地质灾害监测员等,长期巡视守护着山川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