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二十几岁时不善于讲故事,只一味地把时间和青春用完了;跨过三十岁门槛后,回首往事时,青春、朋友、挫折和悲伤都是故事,而我逐渐学会做一个讲故事的人。——题记
故事·中路
对于中路的印象,来源于1999年冬,未满二十岁的我分配到维登乡上班报到。山高坡陡、水冷草枯、人烟稀少是这个穷乡僻壤给我的第一印象。那时恰逢拓宽公路,客运车来到一个叫吉介土的村庄就停住了。我和母亲只得背着行李,搭乘一辆工程车再次启程。
工程车一路颠簸,扬起的灰尘将我们弄得灰头土脸,同行的老乡看到我一脸失落,便开起玩笑调动气氛。工程车再次停下来,我看到一块牌子上刻着“庄子”的字样,老乡告诉我,这里就是中路乡政府所在地。一条狭窄的街道,几家不大的店铺,整条街上看不到几个人。工程车到达目的地,我们只好下车了。
一辆拖拉机停在我们面前,“要去维登吗?”拖拉机驾驶员一脸坦诚。要在天黑前到达维登,我们没有选择,赶紧爬上拖拉机。 “突突突”冒着黑烟,一路向前,没过多久,驾驶员看着面前道路垮塌,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邀请我们到家里喝茶等路通了再走,我们婉拒了,只是默默地记住了“俄卓”这个地名和这个好人。
我们只能背着行李步行继续赶路,路上几乎没有再遇到行人。只记得,一颗心沉到了谷底,无心观赏周围的风景,脚上渐渐起了泡,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只能强忍着。从象牙塔到偏远的山乡,我感觉:我的人生从那一刻失去了光彩。但对中路却心生好感,毕竟,一路上遇到的都是好人。
以后的几年里,这条到达维登的路,断断续续。而我也与中路有了更亲密的接触。有一次回城的路上,再次遇到塌方,饥寒交迫的时候敲开了一户老乡的家,熊熊的炉火、香喷喷的锣锅饭、鸡蛋汤,温暖了我。老乡拒绝了我的餐费,告诉我“谁都会有难处”。这句话,就像微光,悄悄地照进了我的心扉。以后,但凡我有能力帮助别人,我都会想起这句话。
因为爱看书,在那个没有网络、交通不方便的岁月里,认识中路的志国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我从这个“假小子”那里,借阅了大量的书,张小娴、余秋雨的散文、余华和苏童的小说,还有贾平凹、严歌苓、韩寒、郭敬明、方舟子,把金庸、古龙、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也看了个遍。在她的书桌前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张字条“要做这样的女子:面若桃花、心深似海、冷暖自知、真诚善良、触觉敏锐、情感丰富、坚忍独立、缱绻决绝。坚持读书、跳舞、打扫、烹饪、约会、狂欢。”她的确是按照这样的方式生活着,后来从中路到州级机关工作,她始终这样生活。
因为志国,我经常往来于维登、中路之间,心境也渐渐开朗起来。坐在老乡的拖拉机里,从江水“春来绿如蓝”到“汹涌澎湃”,从山花烂漫到橘子红了,我们坐在高高的墙垣上数星星,在她板栗园的家里喝酒聊天,我们把漂流瓶放入澜沧江,想象着湄公河下游的有缘人能打开它;我甚至听到春天花开的声音和澜沧江水的吟唱。现在想来,那些日子也是我青春岁月里最纯美的回忆了。
板栗园,是佳禾村委会所在地。春天,白色的蚕豆花、紫色的豌豆花把田野点缀,夏天的绿荫笼罩着村庄,秋季时节漫山黄红相间,冬天火红的柿子和桔子高挂枝头,一年四季皆斑斓。著名的象鼻湾就在这里,也许是因为板栗园太美,澜沧江在这里形成了巨大的转弯, 既有惊涛拍岸的气势,又有平缓温柔的拘谨。“天生象鼻挡沧江”使这里充满了豪气。而江对岸的象鼻山村民小组隶属于维登乡富川村,两村之间时常有简易船只往来。
腊八山村位于云岭山脉的大山之中,平均海拔2100多米,离中路乡政府虽然只有短短的15公里,但全是坑坑洼洼、狭窄陡峭的山路。“腊八山,离天只有三尺三,垫条板凳摸着天”是对腊八山的调侃。如今,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下,腊八山通过种植核桃、中药材,发展养蜂等产业,傈僳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大变化。老蜂是地地道道的腊八山人,祖祖辈辈生长在大山里。几亩山地一年收成少,主要靠国家救济。2014年起,老蜂响应号召,种植了当归。种植当归对老蜂而言,轻车熟路。早年跟着父亲就种植过当归,因为销路不好而终止了,但种植的技术还在。2015年,老蜂一家的收入第一次突破了万元。那一晚,老蜂热泪盈眶,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足足唱了10遍, 歌声在小山村久久回荡。
相较于腊八山,施根登因为吴氏家族的兴旺而声名远播。身为汉族后裔的吴氏儿女,秉承了“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勤奋好学,多成为有用之才。而施根登其它家族的孩子也深受吴家儿女的影响,立志走出大山。
中路乡沿江一带的拉玛人,传承了一种叫“拉钩溜”的民间文化。钩溜是一种带钩的木杆,长5米左右,是用来做“拉钩溜”比赛的工具,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拔河绳。比赛时,双方各用一根“钩溜”,双方人数相等,在裁判的主持下进行比赛。每年农历二月一日为钩溜节,是拉玛人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赶往活动现场,庆祝钩溜节,也拉开了拉玛人春耕的序幕。佳禾拉玛人“拉钩溜”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内容,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主要以说、唱、跳的形式来表现。2014年,拉钩溜被列入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欢迎您来佳禾村,拉玛人过上了好日子,我们村子风光美,我们村子酒歌甜。”中路乡拉钩溜传承协会会长和金花边劳作边唱起心中的歌。
现在的中路乡,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方针,按照生态文明好、环境卫生好、幸福指数好和推动重大项目的“三好一推动”建设,扶贫整乡推进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双推进”,全面开展“千名党员服务群众”活动,构建四级为民服务体系,推行“村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合作股份制经营模式壮大集体经济,一个美丽、幸福、和谐的新中路逐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每一次途经中路,我都会走进老乡家的果园买上一袋水果,和他们聊聊天,桃子、李子、板栗、桔子、黄果塞进嘴里,甜上心头。
关于中路的故事依然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