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吉昌 和翠堂
姓氏和民族
北甸自然村有110多户人家,大部分人姓和,也有姓敖的,属于白族支系拉玛人。有少数人姓董、曾和李,是汉族,还有部分外来入赘或嫁来的,有陈姓、曹姓、冷姓、高姓等,其中和姓拉玛人在北甸村姓氏中所占人口较多。与其他地方的拉玛人一样,源流上不分“土著”“东来”或“西来”。据史料:“拉玛人有别于其他民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化习俗,还有固定的姓氏,比如原来拉玛人的姓氏不姓和,而是禾。”至于为什么北甸村的拉玛人都姓和,立得住脚的说法是:丽江作为滇西一带的重要城镇,其文化在这一地区占有主导地位,世代居住在深山峡谷的北甸人也受其影响,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和姓居多的局面。在北甸自然村,不管是拉玛人或汉族人,从小就会讲拉玛话和汉话。
“勤劳懋著”
在北甸村四组和德忠家楼架上,至今还珍藏着一块匾牌,匾长1.4米,宽0.65米,厚0.12米。由不知名的木料制成,刻有“勤劳懋著”四个大字,左边写有“署丽江军民府兼中甸×××云龙州正堂管”和“署丽江县事大理府浪穹县正堂管”,右边写有“江东里北甸火头和发林立,道光二十八年孟冬月吉旦”。 此匾的来历是:清代道光年间,为鼓励江东里北甸火头和发林因重孝道、奉仁德、勤耕读、讲诚信、倡节俭、严修身,由丽江军民府等联合向他颁发奖状,以资鼓励。为纪念官府的奖励,感恩列祖列宗,和发林请人镌刻此“勤劳懋著”匾牌,置于堂屋,昭示后人。
杨玉科在北甸的传说
据传,爱国将领杨玉科为逃避官府通缉,14岁时逆澜沧江而上,想到维登或叶枝等地方谋生,因身上带伤,又是第一次出门,他风餐露宿,连续赶路,又累又饿。一天,他实在走不动了,见路边有一个破窑洞,就钻进去睡了一天一夜。他醒来后又冷又饿,有气无力不停呻吟。北甸村一和姓的妇女在附近割草,听到声音,便随声寻去,只见一个衣着褴褛的男孩,虽目光有神,但已饥寒交迫。经妇女询问得知杨玉科已3天未进饭食。于是妇女起了同情心,回家用竹筒带了一些饭菜给杨玉科。杨玉科精神逐渐好转,眼里含着感激的泪水,告别了救命恩人,朝澜沧江边的维登方向走去,影子消失在山路的尽头。
北甸瓦房
北甸村日照时间长,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多。近百年来风调雨顺,百姓生活较为富庶,很多人家都盖了瓦房,整个村竟有十多个四合院。据老人讲,全村瓦窑最多时达三四处。
民国十年前后,北甸村(江东)属于石登管辖,甲长和丁海向县官禀报,请求对北甸村减免税收。县官携随从前往北甸实地考察。一行人马到达对面红岩村时,县官下马远眺,看到北甸村幢幢瓦房依山而建,村子四周林木葱绿,属于富足之地。县官认为如果这样的村子也减免赋税,那其他地方该如何收税?于是他未到北甸村就打道回府,减免税赋之事也不了了之。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解放后村里的瓦房陆续被拆散,到20世纪60年代,只剩下不多的几处瓦房四合院,每个院子里住着三四户人家,这三四户人家大都是亲戚关系。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