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尼西乡枪朵藏纸

党志新 文/图

枪朵是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新阳村的一个自然村,因为该村造纸,早在清代就被称为纸坊。

关于枪朵造纸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尼西枪朵造纸与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在中甸刊印《大藏经》相关。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前,丽江版《大藏经·甘珠尔》在小中甸康司寺开始刊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在中甸刻成。《大藏经·甘珠尔》卷帙浩繁,需要大量纸张,尼西枪朵人很可能为此而造纸。

尼西枪朵造纸的原料、工序、工艺与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的纳西族东巴造纸术如出一辙,造出的纸质基本一样,只是纳西东巴纸厚一些,纸幅面小一些,枪朵藏纸薄一些,纸幅面大一些。三坝白地造纸术用的是一种瑞香尧花,枪朵造纸用的是两种瑞香尧花。

从两种造纸的起源时间上看,三坝白地造纸术应起源于宋代。当纳西东巴文经典开始形成,需要将其书写记录下来时,便需要制造出记载东巴文的纸,纳西东巴纸应该在宋代就已生产。到了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占领迪庆后,为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出巨资在涉藏地区修建大量佛教寺庙,仅中甸境内就建有达珑噶举四寺,噶玛噶举二十五寺。为传经习教,特别是刊印《大藏经·甘珠尔》,尼西枪朵造纸术由此产生。

尼西距离三坝不远。当时噶玛噶举派盛行的涉藏地区与东巴教盛行的三坝白地有着密切联系和往来,为了需要,尼西枪朵藏族人向三坝白地纳西族人学习造纸术是可能的。

同时,大约在明代万历末年,丽江木氏土司在中甸筹建寺院(纳帕海边)。尼西枪朵藏纸主要用于印经,甲夏寺、东竹林寺、理塘寺都用尼西枪朵的藏纸。后来,在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在中甸县城北瑞兆山上建立了大寺噶丹·松赞林,尼西枪朵藏纸的使用也转移到松赞林寺。据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尼西枪朵藏纸作为赋税,每年要上缴松赞林寺9000张。

枪朵造纸术的原料采用本地生长的两种瑞香科植物(藏语称“蜀戈摩”“蜀斯摩”),即白色和黄色两种瑞香的树皮,俗称尧花。白色瑞香尧花只取树皮,这种植物在砍伐后还能生长,可持续利用;黄色瑞香尧花要连根拔起,剥取根部的皮,对生态的破坏较大。枪朵藏纸选用的原料还有当地藏语称为“勒觉”的一种山草。

造纸的工具主要有舂树皮的石臼,煮树皮的铁锅,捣树皮的木槌,搅拌纸浆的搅桶,捞纸浆的纸模,晒纸浆的晒板,打磨纸的鹅卵石,裁纸边的刀。

造纸的工艺流程。当地村民每年五六月份到山上采集瑞香尧花树皮和“勒觉”草,采集白色瑞香尧花“蜀戈摩”时,选择生长期3年以上、枝干较高的树木,砍伐地上的树干部分,刮去外层黑皮,取白色的内皮。采集黄色的瑞香尧花“蜀斯摩”时,连根拔起,取其根部。将采来的原料扎成捆,先用灶灰水浸泡3个小时,去除外皮。“蜀戈摩”刮去黑皮和青皮,只取内层白皮;“蜀斯摩”刮去外层黑皮,取其韧皮,将白皮和韧皮撕成细丝,将细丝放入大锅用灶灰水煮约6小时,煮料过程中要随时加水,保证水浸过原料,直至将树皮煮烂为止,之后捞出用清水冲漂干净,然后倒入石臼里用木槌捣成泥。将捣细的树皮泥放入搅桶,加适量温水搅成糨糊状,这就是纸浆。用瓢把纸浆舀入用竹篾编成的纸模过滤后摊平定型,再把定型的纸浆揭下放在晒板上铺平晒干,待纸干后用鹅卵石打磨光滑,最后用刀将纸边裁齐,便是成品藏纸。男女均可传承枪朵造纸术,一般由口头传授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传承。

另外,尼西乡布苏的铁三脚、塘朗顶的铜器、枪朵的银器加工、木茸的造枪术等传统制作工艺如今已

失传。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4-25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0724.html 1 尼西乡枪朵藏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