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尼 西 木 器 工 艺

糌粑盒和木碗。

木碗半成品。

党志新

尼西木器手工艺品产地主要在尼西幸福村的上桥头和形朵。关于木器手工艺的起源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在清代雍正年间,在尼西上桥头驻守的主要是绿营兵,他们或由内地带来家眷,或与当地藏族结婚,将上桥头逐渐发展成村庄。绿营兵虽然有政府发给饷银,但家眷需要自己生产维持生活。上桥头地面狭窄,有史以来仅有40多亩沙地,加上当地土司头人、属卡老民不准汉族人开荒种地,为生活所迫,绿营兵家属便根据当地村民的需求,用当地高山所产的杜鹃木、槭木树根或寄生树疙瘩制作木碗、木盒。由于涉藏地区交通极不方便,汉地的瓷碗很难到达涉藏地区,但村民外出劳作、上山打猎、出门赶马都需要带碗上路,而历史上尼西出门赶马的生意人又特别多,因木碗、木盒适应村民出远门需带碗的实际,上桥头人就制作木碗卖给这些生意人,或请这些生意人携带木碗、木盒远销到其他涉藏地区。从这个起源说法上看,上桥头村木器手工艺品的制作历史至少有两百年了。

尼西的木器手工艺品中最有名的是木碗,在涉藏地区享有木碗之乡的美誉。对于半农半牧的涉藏地区和到处游走嗜茶的藏族人来说,木碗是最实用的器具,也成为藏族人最珍爱的物品之一。在过去藏族有这样一个规矩:“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夫妻不共碗。”有条件的家庭都是人各一碗,人在哪里,碗就在哪里,人在碗在,形影不离。人死后,还要用其生前用过的木碗盛满茶、酒供在遗体前。涉藏地区不但平民百姓人手一碗,达官显贵也随身携带木碗,它既是一种装饰,也是官阶大小的标志。木碗还是寺院的标记,不同寺院的僧尼使用的木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

上桥头木碗等木器手工艺品的材质选择十分讲究,经常使用的材料有“边咱”“达玛”“克大”“勒巴”四种,“达玛”和“克大”属于杜鹃花科木本植物,而“边咱”“勒巴”属于槭科植物。材料主要来自我州各地及丽江宁蒗、四川甘孜等地。村民称制作木碗最名贵的材质为“咱”。藏族人有一句谚语:人间的宝贝是活佛,树木里的宝贝是树瘤,俗称“寄生包”,以槭类和蒿类寄生最好,最珍贵的是蒿属根类,特别罕见,因寄生包的内部木纹错结缠绕,做出的木碗木纹细致交错,纹理特别漂亮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十分结实,不易破碎。藏族人把木碗比作情人,藏族情歌是这样唱的:“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这首情歌揭示了热恋情人之间的矛盾心情,也道出了藏族人和木碗的关系,一般的木碗已是丢不下的“情人”,更何况一只材质特别、制作精美的木碗,所以制作木碗首先要在材质上下功夫,材质越好,制作出的木碗价位越高。据廖东凡考证,西藏的木碗很多,价格差别极大,最好的木碗是“察牙”和“纳抛”,其中“察牙”就包括香格里拉尼西的“察牙”;“纳抛”则出自西藏阿里地区。这两种木碗都是用整块的树根或树瘤制作出来的,因此十分名贵。据说一个上等“察牙”木碗可顶十头牦牛的价格,一个中等“察牙”木碗也要用两三只绵羊交换。尼西木碗品质好的原因是香格里拉及附近一带盛产槭树科植物。据统计,这一带生长的槭树科植物多达25种。尼西生产的“察牙”木碗形状美观,漆色艳丽,而且经久耐用,由此驰名于涉藏地区。据说,最早的尼西木碗是不上漆的,到了民国二十九年左右,上桥头人王汉宵(藏名知史孙诺)到剑川拜王宏祖为师学习漆艺,在学习剑川漆艺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反复钻研实践,熬制出一种涂抹在木碗上不怕烫、不怕水、不脱皮、无毒无害的生漆,涂漆之后的木碗透明略带福黄,透显出木纹,色如琥珀。

糌粑盒一般盒体较大,主要用于放置糌粑面,采用楸木、桦木和央鲁(当地俗称豆腐渣木)制作,也有使用青皮(是槭树科中叶子不分叉的树种)制作的。尼西的木盒漆艺以黄色、红色、金色为主,彩绘为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龙纹、万字纹、云纹、莲花纹等吉祥图案,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家居装饰品。木碗、木盒等用品深受藏族百姓喜爱,不仅满足了当地生活的需求,而且远销到甘孜、昌都、拉萨,甚至出口印度、尼泊尔。

制作木碗的第一道工序为选择木胚,第二道工序是煮制木胚并阴干。先用手斧把木胚砍挖成接近所制作器皿形状的初胚,然后将初胚放在开水中煮2至3个小时,接着将煮好的初胚捞出放到不通风、不见光的房间内存放阴干,先堆放15天左右再逐个摆放阴干。在春季或秋季,阴干的时间需要两个月,冬季则需要三个月,初胚要干透才能旋制。第三道工序是旋制初胚。先在脚踏车辘轳或电机头上粘一块松香,把松香加热后将初胚小头粘在松香上,淋水冷却粘牢初胚,一块松香能粘100次左右。随后开动机器,用自制的刀具旋制出木碗或其他成型木器,旋制时根据初胚的特征以制作人的手感掌握形状、弧度、厚薄、大小。然后用砂纸或河边捡来的砂石将木器打磨光滑,用手锯将成品锯下,用砍刀砍下锯剩的初胚底座。如旋制糌粑盒、酥油盒等带盖的木盒,需将以上工序重复两次,旋出严丝合缝的盖子,既方便开启,又有很好的密封性。第四道工序是彩绘上漆,用牛尾刷子上漆。漆制木碗的漆用生漆熬制,从剑川、兰坪或维西一带买来桐油和生漆,生漆熬制成熟漆要用3天时间,熬好的漆用牛皮纸盖住待用。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配漆,漆的干稀程度要根据个人经验来定。配漆的人一般不会向外透露漆艺和配方,除非是至亲。上漆时先在干透的木碗、木盒等木制品上刷上牛皮胶,做灰底刷漆,在太阳下晒干,用砂纸将上了牛皮胶灰底的木制品打磨光滑,然后用牛尾刷子刷第一道漆,将刷过漆的木制品用沾水的毛毡包裹,置于房间内阴干。阴干后的木制品又放到太阳下暴晒,待晒干后用毛笔蘸土漆和胶水混配的颜料涂刷或绘制花纹图案。木碗一般不彩绘,其他盒盘之类多施以彩绘,彩绘的图案以龙、凤、狮和藏八宝为主。木盒等木器会添加金箔或银箔,再放于房间内阴干。阴干后再上一道土漆,最后晒干。上漆完成后,木碗制作工序就全部结束了。

尼西上桥头现有40来户人家,有半数人家从事木碗加工,都是个体经营,有各自的销路。从传授传承来看,制作木器手工艺品的这些人家基本上是亲戚关系,相互交流和学习木碗制作的工艺和技术。但由于木碗制作是各家各户自产自销,相互之间形成了竞争的态势。

木碗等木器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一直是尼西上桥头村民的主要生产活动和经济来源,这些木器手工艺品不仅是藏族文化中的重要物件,也是迪庆州与其他涉藏地区交往的纽带,更是我们保护弘扬藏族传统文化的实物见证。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4-18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50573.html 1 尼 西 木 器 工 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