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峡谷的拉玛文化
在横断山脉澜沧江峡谷的崇山峻岭中,散布着古老的拉玛人村落。自古以来,拉玛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一代接一代传承下来。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古歌“开益”“丧葬调”“吹树叶”和祭祀舞蹈“摆衣刀”等。这些“说唱”歌舞在各民族的文化中独具特色。拉玛文化中的“开益”,曲调古朴、深沉,委婉、哀怨,唱腔跌宕起伏,令人伤感,一般都表现男女恋情,也有对逝者的哀悼,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拉玛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是拉玛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拉玛人通过特有的曲调唱腔、说唱、舞蹈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赞美父母的养育之恩及人间真情。
拉玛人是白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迪庆两州,主要居住在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内的澜沧江沿岸河谷地带。兰坪县的营盘、石登、中排、兔峨、河西等乡镇,维西县的维登、中路、白济汛等乡镇均有拉玛人居住的村寨。维登乡的富川、妥洛、北甸、小甸、维登等村,中路乡的加禾等村拉玛人住户都在百户以上,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拉玛人居住的地方,一般都依山傍水,有相对平整的坝子,且土地肥沃,主产稻谷、玉米和豆类等作物。
据相关资料记载,拉玛人现有人口8万余人,其祖先是从大理州剑川县和怒江州兰坪县迁徙而来,如今,他们的无论是从婚丧嫁娶、节日文化到生产生活方式,再到房屋建筑都与兰坪县和剑川县的白族有相似之处,饮食、服饰和语言也与之接近。其中一些拉玛人村寨,虽然经历过战乱和自然灾害,但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四合一天井”的白族建筑风格和特色。
拉玛人的居住地一般离城镇较远。由于地处边远,信息闭塞,和内地来往交流较少而相对封闭,受外来文化影响也相对较小,大多拉玛人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拉玛语,他们居住的村寨至今仍延续着古朴的民风民俗,流传着原汁原味的拉玛民间调子。
拉玛人信奉本主,所居住的村寨一般都建有本主庙、龙王庙、山神庙等,村民每年春节到本主庙祈求风调雨顺,粮丰畜旺。受汉藏文化的影响,一些拉玛人也信奉道教和佛教。拉玛人的节日文化丰富,除和汉族一样过春节、清明节、端阳节等节日外,还有“拉钩镏”、祭老鸹、火把节、新米节、“转磨秋”及“抢头水”等民俗或节日。
拉玛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摆衣刀”“开益”“撵鬼”“哭丧调”和“吹树叶”等民间曲调、歌舞和习俗全靠民间艺人一代接一代口头传承。如今在一些拉玛人村寨还在传唱,但在一些村寨已濒临消亡,亟需抢救和传承。可喜的是,近年来,拉玛文化已引起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部分优秀传统歌舞、说唱艺术被列入了文化建设内容,有的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地投入资金,组织人员进行挖掘整理。在拉玛人居住的地区还出现了一批热爱拉玛文化,致力于拉玛文化研究和传承的热心人,像侯勋、谢志良、和琼辉、和志诚、和向东、和金花、和廷光、和吉兄等,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民间老艺人,请艺人讲述拉玛人的历史和传统习俗、民间传说故事,组织农村青年跳“摆依刀”“拉钩镏”等传统舞蹈,以传帮带的形式抢救整理,传承拉玛文化。在他们的努力下,具有拉玛文化特征的“开益”“拉钩镏”“摆依刀”等歌舞、说唱,已登上各地的舞台。以拉玛民间传说、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书籍和光碟也开始出版发行。
(未完待续)
和吉昌 和翠堂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