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平
朱家花园
午后的阳光洒在建水县城的建新街,我随着饭馆老板的推荐,踏上了探访朱家花园的旅程。仅仅步行几分钟,我便来到这座被誉为“西南边陲大观园”的朱家花园。
初见朱家花园,我被其典雅与瑰丽所震撼。这座建筑群宛如一座“迷宫”,与我以往所见的私人宅院截然不同。它是汉族建筑艺术与当地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雕刻精美,结构精巧,布局考究,在车马喧哗的古城静静地展示着昔日的辉煌。
朱家的人如今不知魂归何处,所幸的是宅院留了下来。大门口,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赞不绝口。这是一座具有南方特色的私家园林。穿过垂花大门,我踏入了这个充满故事的宅院。三套三进的院落,并列连排,每个房间都敞开着门,门门相通,院院相连,亭台楼阁、过道门洞,层层叠叠,仿佛一个个小迷宫。
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宅院,是当地乡绅朱渭卿弟兄所建,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房舍层出有致,井然有序,为“纵三横四,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的布局,院内每条小路,每扇门,每扇窗户,每块脚下的石板、砖头,每片瓦,于繁华之中彰显出主人的阔气与富有,但又不过分奢华。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我仿佛能嗅到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
朱家花园的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是建水古城民居建筑的代表。庭院厅堂布置合理,景观层次变化无穷,其丰富的空间、清幽的环境、淡雅的色彩、有度的装修融为一体,让人觉得,这座既典型而又富有地方特色的南方私家园林,每一处都是精雕细刻,结构严谨的艺术。
这里的红墙古城,青石小巷,宅院老屋,在沉默中向我们诉说着朱家族人的发展史;这里的每一片砖瓦,每一幅字画都透露着这个家族内心的秘密。朱家始祖自明朝迁入此地,族人谨言慎行、遵规守矩,以农耕为业,注重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书香门第。他们通过经商、开矿、发展跨国贸易,为这座宅院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最终建成了这座滇南最大的庭园。
整组建筑的正前方为三大开间的花厅,左右两侧为小姐“绣楼”,花厅前是花园,左右对峙透空花墙,将其自然分隔为东园和西园,祠堂前有水池,水上有戏台、亭阁、庭荫花木等,荷池、树丛、苗圃、花圃散布其间。听解说介绍:这里是朱家少爷、小姐们最喜欢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吟诗写字,特别是有一副清代大家闺秀气派的小姐们,伴着院内的鸟语花香,一遍又一遍地吟读那本令人荡气回肠的《红楼梦》,似有佳人余韵。
朱家花园果然不同凡响,从园内增设的朱家历史简介看,在这个仿照大观园而修建的豪宅里漫步,我仿佛能听到朱家族人吟诗作赋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热爱生活、崇尚礼仪的家族精神。在朱家花园中,五百多字的“朱子家训”刻在墙上,不仅展现了朱家的繁华盛世,更铺陈了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矩,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家族在传统道德礼仪下的丰富内心和宝贵坚持。
历史的痕迹在朱家花园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里蕴藏着朱家族人对家族兴旺的诚挚祈盼和“光宗耀祖”的人生哲学,承载着朱家族人百年来的梦想与荣耀,然而当尘埃落定,这座位于民间的大观园和《红楼梦》一样,带着一种宿命的悲剧色彩,但朱家的故事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留给我们无穷的回味。
曹溪寺
当我抵达安宁温泉,听闻附近藏匿着一座宋代建筑风格的曹溪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探寻历史遗韵的冲动。这座古寺,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茂林修竹之间,芳草萋萋,似乎依然能窥见当年那繁华的盛景。
曹溪寺,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文化的载体。它地处龙山东麓,寺南有珍珠泉,北接“三潮圣水”,是昆明当地高僧们聚集的佛教中心。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用诗词、文章来赞美和描述这座古寺。杨慎、陈大宾、徐霞客、范承勋……他们的名字,与曹溪寺紧紧相连,成为了这座古寺永恒的记忆。
站在曹溪寺内,我环顾四周,只见它坐西向东,俯瞰着螳螂川,与“天下第一汤”遥遥相对。这里不仅有着保存完好的大雄宝殿、后殿、钟鼓楼及宋代造像,还有着曹溪映月、圣水三潮、昙花一现、神泉金蜍等闻名于世的胜景。我读过杨慎的辞赋体《宝华阁记》,里面描述过“昙花一现”的景观。我仿佛能够听到杨慎笔下描述的僧俗诵经之声,感受到香案上供奉的鲜花、香茶、糕点、水果、美酒散发出的淡淡香气。
关于曹溪寺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各种传说。相传唐代时,广东曹溪宝林寺的僧人来云南传布“顿情体佛”的禅宗教义,因寺前的螳螂川与韶州曹溪相似,故取名“曹溪寺”。然而,这些传说终究难以考证,其寺早期情况,在当地文献中也未见提及,让我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游览曹溪寺,“三潮圣水”是绝对不可错过的。当我亲眼目睹“三潮圣水”的奇异景象时,更是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明朝云南巡抚陈大宾《游曹溪寺》中“圣水三潮异”一句,就是说曹溪寺每日早、中、晚三次泉水的喷涌,流势较大时,激荡龙珠发响,那泉水从龙口喷涌而出,激荡着龙珠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古寺的传奇故事。
曹溪寺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在当地老人讲述的野史中,曹溪寺与一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明朝末年,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山东一漆姓大户,习武行医,在当地很有名气,家中有明末的武状元,据说是花钱买的名头。明亡后,武状元便带领乡邻举兵抗清。由于力所不及,武状元带领乡邻和家眷一路南逃,退至西安,武状元战死。
树倒猢狲散,剩下的人决定,行医的一路人带老弱病残和家眷往江西逃窜。抗清的一路人退守四川至井研。到了井研,所剩人马已经不多。漆家的一位妇女将漆家仅存的两个小孩送给曹承瑞,其中一个小孩叫漆腾高,也就是漆家的第十八代祖先。因为曹承瑞没有儿子,经漆曹两家商议后,漆腾高改名为曹吉高,以后的子孙就分开姓漆和姓曹。之后,清兵入川,这路人马退至云南安宁。
为感谢曹承瑞的大义之举,漆氏家族决定建寺纪念,取名为“曹漆寺”,后因清兵入滇,不得不使用“曹溪寺”,并仿宋代建筑风格,以混淆视听。《云南通志·卷九十四·寺观二》:“曹溪寺,同治八年兵燹全毁,优县树尚存。光绪七年住持续慎募修”证明了光绪七年重建这一观点,但是否如老人讲的那样,已无法考究。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真希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去验证这段传奇故事的真实性。
如今,曹溪寺依然屹立在安宁温泉之畔,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它如同一座历史的博物馆,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我相信,曹溪寺的美丽和传奇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昆明乃至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