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宏 文/图
清晨的成都笼罩在薄雾中,我踏上了寻访杜甫草堂的旅程。这座始建于唐代的文人圣地,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静静伫立在浣花溪畔,等待着每一个前来朝圣的灵魂。
朱漆大门上,“草堂”二字古朴苍劲,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将盛唐的气息带到眼前。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
穿过刻有“草堂”二字的古朴牌坊,迎面而来的是一片苍翠的竹林。竹叶在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诗人杜甫携家带口从长安一路辗转流亡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间茅屋“草堂”。当时的草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虽简陋却充满诗意,杜甫在此居住了将近4年,其间创作了24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
穿过正门,迎面便是大雅堂。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得名。堂前两株古柏虬枝盘曲,如两条苍龙守护着这座文化殿堂。堂内正中悬挂着“大雅堂”匾额,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
沿着青石小径前行,便到了茅屋景区。这里复原了杜甫当年居住的草堂,茅草覆顶,竹篱环绕,简朴中透着清雅。屋前一口古井,井栏上布满岁月的痕迹。我俯身望去,井水清澈如镜,倒映着茅屋的剪影,恍如看见了杜甫当年汲水煮茶的身影。屋内陈设简单,一床一几一砚,却让人感受到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站在草堂前,想象着杜甫当年在此吟诗作赋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
大廨是草堂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原为杜甫处理公务之所。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清嘉庆年间重修草堂时,考虑到杜甫曾经做过官,应该有办公的场所,大廨便由此得名。大廨正中杜甫的铜像是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诗人跪坐在船头,头部微仰,神情严肃,双手轻抚诗书,眉语间愁绪无限,似在愤懑问苍天。门前立有一对石鼓,鼓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见。我轻抚石鼓,仿佛触摸到了盛唐的脉搏。
诗史堂前古木参天,绿荫匝地。堂内正中供奉着一尊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刻画的杜甫塑像,诗人神情凝重,目光深邃,仿佛仍在忧思着家国天下。四壁悬挂着杜甫生平事迹的绘画,从少年游历到晚年漂泊,将诗人坎坷的一生娓娓道来。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我凝视着那些画作,仿佛看见了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身影,听见了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叹。
柴门是草堂的又一重要景点,门额上“柴门”二字为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它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作了如此命名。门前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几株垂柳随风摇曳,颇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境。站在柴门前,望着溪水中游动的锦鲤,仿佛看见了杜甫当年在此吟诗作赋的情景。
随着人流前行,我来到了工部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祠堂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新中国成立后据此图恢复了草堂旧貌。祠前的庭院里,一株古老的梅花正在绽放。这株梅树相传是杜甫亲手所植,虽历经千年,依然生机勃勃。祠内陈列着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最令我震撼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手稿复制品。泛黄的纸张上,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透过这些字迹,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茅屋被秋风掀翻,杜甫却依然心系天下苍生的感人场景。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竖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绕着碑亭缓步而行,细细品读那些斑驳的碑文,似在与历代文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花径是草堂中最富诗意的景点之一。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打卡留念。
草堂后的浣花溪依然潺潺流淌,溪边的柳树垂下万千丝绦。漫步溪畔,耳边回响着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如今的浣花溪两岸,早已不是当年的荒郊野地,但那份诗意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了。梅园占地数十亩,种植着数十株古梅,寒冬时节,梅花傲雪绽放,暗香浮动,令人油然想起“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
草堂的最后一站是万佛楼。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建筑,虽经多次重修,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登楼远眺,整个草堂尽收眼底。远处的现代建筑与近处的古典园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
漫步草堂,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诗圣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杜甫的故事,传递着诗人的情怀。杜甫虽已远去,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他笔下的诗篇,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草堂不仅是一座纪念诗人的园林,更是一座精神的殿堂。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杜甫草堂,是成都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