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宏
南郭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糟河南岸两公里处的龙王沟东侧慧音山坳,殿宇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西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和历代文人墨客览胜之地,自古有“陇右第一名刹”之誉。寺中的“四绝”——唐槐、古柏、龙爪槐、卫矛,更是名闻遐迩。
沐浴习习夏风,我们驱车来到慧音山下,开始攀山访寺。
慧音山山势奇特,风景优美。“慧音”一词原出佛家语,有启迪智慧开蒙先导之意。慧音山形似农家簸箕,呈半圆凹陷状,凹间一块开阔平台,南郭寺就坐落在这块平台上。南郭寺又名“南山寺”“妙胜院”,这座古刹之所以古今驰名,不仅因它是藏身于奇山秀景之中、历经沧桑的佛门圣地,还因诗圣杜甫曾题咏过《山头南郭寺》,更在于寺中“四绝”!
走进南郭寺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天王殿正中门楣上的一块白底黑字大匾,长2米、宽1米,上书3个大字:“第一山”!字迹酣畅飘逸,气势奔放豪迈。该匾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题。全寺3座山门均坐南面北,院墙东西横向逶迤,院内建筑依山就势,布局3进7院。建筑整体以3座山门与3座正中殿宇呼应作纵向轴线,分为东、中、西3个套院,套院隔墙设门,以便贯通。西院是南郭寺的主院,院内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东西禅林院、卧佛院等建筑,红柱碧瓦、流光溢彩。特别是唐槐、古柏、龙爪槐、卫矛这“四绝”,更是吸引了八方游客。
随着人流,我走进寺内,细细赏读“四绝”的妙处。
唐槐高30多米,树围将近10米,要五六个成年人合抱才能完全围住。两株唐槐对称屹立在西牌坊门前,犹如两位威严的将军,故有“将军槐”之称。又传,唐槐曾托梦给修整寺院的民工,使民工避免了一场天灾,所以又有“神槐”之誉,在天水地区,至今仍有“燃香敬槐”的民间习俗。这两棵古树虽有1300多年的树龄,但它们仍然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华荫如盖,可谓“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古柏位于西院大雄宝殿庭院内。青砖砌成的长方形花墙,围护着一株形态龙钟的古柏,树身分3枝,分别向南北横逸斜伸,这便是南郭寺的主题——“南山古柏”。它与“麦积烟雨”“仙人送灯”等景观互相映衬,构成了如诗如画的“秦州八景”。唐代诗圣杜甫称其为“老树”。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时,写下了《秦州杂诗》等百余首诗作,其中有“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一诗,传神入化,赞美的便是这株古柏。古柏黛色霜皮,中分3株,枝干如劈,横卧南北,中寄生一黑蛋树,北侧枝下还有一株槐树,生机勃勃地支撑着古柏。据有关部门测定,古柏有2500年的树龄,与孔子年龄差不多,所以又叫它“春秋柏”。在全国范围内,陕西黄陵的手植柏,相传是轩辕黄帝亲手栽种的,属第一,这棵当属第二,堪称“稀世之宝,罕见之木”!自古以来,“南山古柏”就已经位列“秦州八景”之一。游客们站在古柏之下,既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为这蓬勃的生命力所感慨:密叶四时同一色,高枝千岁对孤峰。此中疑有精灵在,为见盘根似卧龙!
龙爪槐位于大雄宝殿东北角,树高10米,树围1.8米,躯干坚实,枝条盘曲,四季风姿各异。春夏枝叶茂盛,树干如龙游绿波;深秋叶落枝瘦,如苍龙盘绕;雪天银装素裹,如银蛇盘舞,极具诗情画意。据专家考证,此槐已有300多年的树龄,全国罕见。
卫矛是大雄宝殿西北角一株斜卧在屋脊上的灌木树种。它初夏开黄色花,其果实为紫色,秋叶呈紫红色,且下垂成串。据说,这株小灌木是一位高僧由江南带回,意在护卫古柏,故名“卫矛”。卫矛属落叶灌木,叶子椭圆形,秋叶紫红,初夏开花,花带黄色,果实紫色。卫矛在长江流域常见,而在黄河流域尤其是西北地区十分罕见,但在南郭寺却长成树高18米、树围2米的葱郁英姿,足见南郭寺的水土不凡。卫矛树冠如伞,游客躲在浓密的树荫下小憩,倍觉凉爽惬意。“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吟咏着脍炙人口的诗句,我的内心深处不禁对这株卫矛多了几分敬畏。
南郭寺的“四绝”都是古树,我在天水其它地方游览时,也多见树木遍布古城街巷、旧村新庄,天水人对自然生态的看重由此可见一斑。“四绝”自然是天水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生活理念的最好诠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既为南郭寺增添了文化底蕴,又为天水注入了勃勃生机。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