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民
如果有人问,中国名称最长的村庄在哪里?叫什么名字?想必很多人都答不出来。
今天我来告诉大家,这个村子在安徽省萧县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五洞山南麓,它看似普通,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村外3公里处道路正上方高悬的匾额上,赫然书写着它的名字——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村口的一处古道边,还立有一块一米多高的古老石碑,上书“鞭打芦花处”,两侧还刻有忠孝传后世、芳名传千古的字联,这里就是最长村名的由来地。
鞭打芦花车牛返这个古怪冗长又拗口难懂的村名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是后人为纪念一个叫闵子骞的少年的孝行,而将原来的杜村改名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至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了。
据《萧县资源集》载:“闵子骞少年时丧母,父继娶姚氏,生二子(闵革、闵蒙),继母偏爱己生。”某年正月初二,闵子骞同两弟随父闵德宫去外婆家(闵德宫前妻的娘家)拜年。闵子骞驾车,一路上朔风怒吼,雪花纷飞,寒冷刺骨。当车行到“鞭打芦花处”时,闵子骞手指被冻僵,瑟瑟发抖,缰绳、牛鞭皆滑落于地,牛车失去驾驭,倾于山坡,翻倒于雪地。出了事故,闵德宫十分生气,拾鞭抽打闵子骞,鞭子落处,闵子骞棉袄被打烂,里面飞出了团团芦花,闵德宫见状,大为吃惊。闵子骞身上看似厚实的棉袄,原来里面絮的竟是芦花,这哪能御寒?闵德宫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袄,里面尽是崭新的棉花。闵德宫恍然大悟,这分明是后妻用芦花代替棉花,虐待闵子骞,难怪冻成这样。愤怒的他当即调转车头,返回家中,书写休书,决心要将继妻赶出家门。
眼看继母大祸临头,这个家也将破裂,闵子骞跪倒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父亲留下继母,边哭边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请父亲三思而后行。”此情此景,令继母悔恨莫及,羞愧难当,表示要痛改前非。父亲见闵子骞不计前嫌,深明大义,孝行可嘉,再看继妻幡然醒悟,也就罢了休妻之念。从此以后,继母痛改前非,悔而向善,把闵子骞当作亲儿子一样看待,爱护倍至,闵子骞也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一家人过上了美满和谐的幸福生活。
孔子听说了闵子骞的孝行,赞曰:“孝哉!闵子骞……”并收其为徒,列七十二贤之首。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后人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道,还将闵子骞的故事纳入二十四孝之中。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鞭打芦花车牛返,仁义道德最为先;夫休后妻儿救母,闵子骞美名代代传。更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还编排成豫剧、北京琴书、单弦等多种曲艺形式的《鞭打芦花》,广为传唱,闵子骞孝行名扬天下。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被今天的人们誉为中国最美的地名村,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的是中华民族崇尚孝悌,传承优良传统的文化精神,使中华孝文化连接古今,生生不息。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