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平
五代北宋时期,中国南方山水画派的另一位杰出人物是巨然和尚。在董源的追随者中,巨然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可谓正宗嫡传,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这位早年出家于南京开元寺的僧人,曾做过南唐翰林图画院的画师,南唐降宋后,他跟随那位“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后主李煜前往汴京开封,落脚于开宝寺,并很快受到了画界的追捧。据说,当时达官贵人很看重他的作品,而他为宋朝的最高文化机构学士院北壁绘制的壁画尤其“出圈”,被各路文人传扬和赞颂,风头强劲一时。
巨然是董源的忠实继承者,他专画江南山水,作品大气而多变,清逸而饱满,于平淡中深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由于画作为后世所景仰,与董源一起被誉为南方山水画的开创者,合称“董巨”。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由此可见,他们的作品总体风格是一致的,就是描摹一种松散、柔软、湿润而又充满质感的南方山水,但是巨然的具体方法又有鲜明的个性。业界对他们两人用笔的概括是:董源“骨藏于肉”,巨然“肉透于骨”。
巨然传承了董源的披麻皴和点子皴技法,习惯于用短而粗的线条来形成披麻皴的顺滑效果,使山体产生一种浑圆而坚固的感觉,体现了江南饱含水分的山石、土壤的特点。他还传承了董源的山顶有矾头,岩间有碎石的绘画方法,喜欢在山顶画一些堆积在一起的石块,而且不用皴法,直接用线条勾勒,用淡墨晕染,有时候甚至直接留白,这就使得这些石块与整体的山峦区别开来,但总体上又整为一体,使画面显得很特别、很跳跃。
在总体风格上遵从董源的同时,归于北宋的巨然得以接触并师法李成,将北方山水画端庄平稳的构图,率性疏放的笔墨融汇于温润的山水之中,通过皴法和苔点的运用,使江南温婉气韵与北方神秀气质相互交织,并形成一致,让人在其作品里感受到李成的形式和董源的格调,比如著名策展人何惠鉴先生就曾用《溪山兰若图》来证明巨然作品中暗藏着的李成风格,并得到了画界的普遍认同。
曾先后被北宋蔡京和明、清内阁收藏的《秋山问道图》就是一幅能够明显体现上述巨然绘画特征的作品。画面中,顺滑高耸的山峰居中端立,被蜿蜒小径分隔开来的两座小山稳稳地支撑着主峰,又相互对峙着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动感。山脚是平静的水面,映衬着路边圆润的房屋。画面端庄平和,三座山峰的力量相互贯通,水面、房屋和山径巧妙地穿插在其间,一派和谐景象。
这本是李成和范宽北方山水的巨大构图,然而,巨然巧妙地将短线、披麻皴、苔点等技法相互混用,使饱满圆润的山体,山顶上松散的石头,山脚下平静的水面以及山间苍翠清秀的树木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尤其是画家用简练的线条来描绘轻松摆动的蒲草,用浓墨刻画密集的树叶和重叠的矾头,有力地增加了画面的饱满度和细节的丰富度,成就了一幅与北方山水非常不同的平和、温润又不失硬朗的优秀画作。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