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昆明的文气

大地茫茫,河水流淌

是什么人掌灯,把你照亮?

——海子

一直想找个机会,独自一人到昆明的老街走一走,坐一坐,感受一下老昆明的独特滋味,然而这个夙愿一直没有实现。

前些天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他把昆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写到了极致,于是我也好想去看一看饱含雨水的丁香花,闻一闻白月光一般的缅桂花,品尝一下酸中带甜的火炭杨梅。我还想在滇池边看海鸥,到翠湖边的小酒馆品酒,再看看教场路的蓝花楹,尝一尝睡美人餐厅的佛跳墙的滋味。

正如海明威最喜欢巴黎,因为那里有家莎士比亚书店,我喜欢昆明,除了宜人的气候,迷人的风景,可口的美食,也是因为这里有蕴藏文气的时空:西南联大,东方书店,先生坡,陆军讲武堂。在这些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我可以追忆民国大师们的往事,并在寂静中感受大师们的气韵。

那天,阴雨绵绵,我冒雨骑着小黄车,去了东方书店。

这家书店是胡适的学生开的,有近百年的历史,里面堆满了传承下来的藏书。

楼上楼下面积不大,但进入书店,就被浓厚的书香氛围所吸引。沉浸式阅读,一种久违的充实之感,让我和那些在书上才见得到的大师零距离接触。

我在书架上看到了吴宓、刘文典的绝版书,看到许多世界文学的经典。

米兰·昆德拉面带微笑,他向我递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告诉我: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木心说: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闻一多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义愤填膺地说:我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文字本无生命,一旦被读懂,便有了灵魂。人心本来繁杂,一旦养成了安静向善的习惯,便有了慧根。

想当年,一批批大学生毅然从军,为国流血。那些食不果腹,却执着于人文传承的先生们,振臂呼喊。正是这一批批大师的觉醒,用文字作为武器,为家国发声。

在昆明翠湖边的省诗词楹联学会活动室里,我和诗友谈古论今。这样的氛围,让我仿佛回到了民国时期。

我听前辈们讲过许多大师们的故事,从陈寅恪到闻一多,从穆旦到朱自清,他们的故事至今仍流传在昆明的街巷中、翠湖的碧波里。我想象着大师们和朋友、和学生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那奋进激昂的氛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布景和底色。

想到感动之处,我更加倾心于民国大师们的文人风骨。我觉得,文人的风骨是和时代、天地相连的,而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也会滋养出不同的风骨和气质。民国文人们的际遇和所得,是荣耀,也包含着痛苦。阅读他们所写的书,如同花园的小径,能够带领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第二天,朋友带领我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我不由赞叹:大学不仅有大楼,更有大师!游走在文林街、先生坡、翠湖间,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样子,祥和美满。昆明有很多高楼,有潮水一样的人流。处处是商机,处处充满人间烟火气。想想10多年前,姑姑举家来昆明打工,抓住了机会,如今有车有房,在昆明安家,也算这座城市给他们的最好馈赠。

昆明的老街也有着独特的松弛感。文林街上一家挨一家的露天咖啡馆,很多年轻人坐着或靠在那里,阅读、闲谈、听音乐,闲散,自由,也浪漫。

翠湖边,郁金香开得活泼热闹,拍照打卡的红男绿女,络绎不绝。

滇池边,红嘴鸥从西伯利亚飞来,吸引了无数游客,为春城增添了无限生机。

红塔路的梧桐叶红得烂漫而热烈,海埂路的红杉树林,像复刻了宫崎骏的童话世界。

想当年,那些爱国的大学生、那些执着于人文传承的先生,他们也曾经行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在文林街喝茶,在翠湖边赏月。雨天,躲在小楼里一夜听雨,天明又在叫卖鲜花的吆喝声中醒来。他们走过这条路、这座城,走过了那个时代,像雁过留声,留下许多念想让我们追思。

时间一晃而过,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坐在洒金巷口牧兰盛酒馆,看着依次点亮的霓虹灯,我记起汪曾祺笔下的昆明小酒馆,心中升起了恍若隔世之感。

历史是一张画卷,时光、山川也是一张画卷,而人的生命,也是一张未完待续的画卷。今天的我,为何会站在这里?为了绘制,还是为了追寻那珍贵的血脉和气息?

远处小酒馆里传来海子的诗改编的歌:大地茫茫,河水流淌,是什么人掌灯,把你照亮? (载《云南日报》2025年1月4日第7版)

付丽萍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5-01-0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8645.html 1 昆明的文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