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永定线面里的乡愁

苏雪莲

福建永定有着“土楼之乡”的美誉,“东楼西湖”是福建省八大旅游品牌之一,“非遗土楼”和“浩渺龙湖”以其独有的人文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

在永定高陂上洋村有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手工线面,深受当地百姓欢迎。永定线面采用质量上乘的优质面粉和纯净的山泉水精制而成,素有“长寿面”“太平面”之称。

永定人宴请宾客,必须要上四大盘:猪肉、芋艿板、线面、豆腐。无论是红白喜庆、迎神作福,还是逢年过节,或者开会聚餐,只要开席,寓意着长寿、吉祥的线面都会是宴席中的头道菜。

线面与当地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宝宝满月吃线面,意味着福寿绵长;老人过寿吃线面,意味着长命百岁。妇女分娩要吃“落地面”,亲友上门要吃“迎客面”,结婚订亲要吃“喜面”。

民间有“吃鸭蛋,讲太平”的风俗,亲人出远门时,要吃一碗“太平面”,这碗线面中会打入两个鸭蛋,以此来期盼亲人一帆风顺,旅途平安。农历新年的第一餐,家家户户更是要吃上一碗线面,寓意着全家人平安、健康、长寿、圆满。

永定线面发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制作历史。线面颜色洁白,柔韧爽滑,久煮不烂。线面的直径一般都在0.7毫米以内,如丝如缕,纤长柔韧,正如一首古诗中所赞美的那样:“汤饼锅中银白乳,牵丝如缕玉簪横。”

相传,九天玄女为了给母亲王母娘娘制作寿礼,经过几天几夜的苦思冥想和不断实践,终于制作出了纤如丝、长如发的线面。因此,很多制面匠人将九天玄女奉为制面始祖,在家中供奉九天玄女的神像,并悬挂对联,上联:金梭玉帛,下联:牵丝如缕,横批为:巧夺天工。

线面的制作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和面、割面、缠面、醒面、拉面、晒面、摺面等10余道工序,最考验制面师傅技艺的工序就是拉面,师傅一边倒退一边拉面,一边拉、一边抻,动作流畅娴熟,经过一番操作之后,面条渐渐变成了银丝的形状,整整齐齐地晒在面架上,在阳光的照耀和微风的吹拂下,白如纱、细如丝的线面闪闪发光,微微荡漾,像一幅美不胜收的斑斓画卷。

永定人烹煮线面的方法比较考究,首先要用猪骨熬汤,然后用熟猪油炒料,配料有肉末、香菇、笋丝、丰鱼等,再将煮好的线面捞出,泡在准备好的高汤中,最后撒入胡椒、葱花、白醋、蒜蓉,这样做出的线面味道格外鲜美。

对于很多永定人而言,乡愁大概就是一碗线面的滋味,是行走在万里之外,对于家乡的一种想念和向往。不管相隔多远,线面那芬芳浓郁的香气和温软滑爽的口感,永远藏在永定人的味蕾记忆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5-10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3904.html 1 永定线面里的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