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古村记》:激情满怀赞美村庄

⦾ 和振华

剑川白族作家李丽琴最近出版了散文集《滇西集》,分别为《古村记》《云水间》《剑川令》三本书,因云贵高原古村众多,我生活的滇西群山环抱古寨如云,对滇西作家能否写好古村颇有怀疑,读了《古村记》,我觉得滇西作家完全能够写好滇西古村。

一、生态文明烘托了古村之魂。《古村记》一书开篇《洱海,或古生》,作者在暮色中走进洱海,被变幻莫测的洱海云所吸引,并沉迷于洱海月和晨曦中,金光灿灿鸥翔鸟叫千帆竞发的洱海扑面而来;然后,话锋一转,讲述了作者走进洱海科普教育中心,从洱海历史中得知,20世纪80年代之前,洱海众鸟栖息水可直接饮用;后来洱海水质逐渐恶化,并于1996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暴发蓝藻,引起洱海生态危机。接着作者走进了古生村,耳闻目睹了洱海边古生渔村治污奇迹,通过科学治理和村民自救治污,由深受蓝藻危害到海晏河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千年古生村获得重生,还原“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古生村的凤凰涅槃,烘托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古村之魂。在《三河:老君山麓的静谧时光》《东华:古迹里飘着稻花香》《长乐:四季常青的古村》《华龙村:楸木花开泉水甜》《核桃源记》等文中,我看到、读到一个个田园如画、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古村。古村如此多娇,深刻诠释了生态文明展示人类进步的成果,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古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地域书写揭示出古村之美。滇西名山大川之中,镶嵌着一座座如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祖先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如何把这些村庄写活写出彩,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考量。李丽琴从出生地剑川出发,采写一个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古村,挖掘古村之美寻找古村之魂。在她的文字里,剑川的沙溪古镇里隐藏的古村,以及向湖、三河、弥井、横场、岩洞、新华、北寨、东华、西宅、石龙、长乐、华龙、鳌凤等古村古寨,还有云龙县的旧州和诺邓,漾濞、巍山、永平县的古村,都以优美的文字娓娓动听的语言,将古色古香的景色入画呈现于读者眼前,在场感强,勾起读者无限向往。如《新华:土司在山水间渐行渐远》一文中写道:“现在看新华村,后有秀山如佛,前有江水南流,青瓦白墙被田园和山场围绕,依山而建的民居保留着传统的土木结构,不论在哪一个季节哪一个节气,走进去或者遥望这片隐在滇西北马登镇东北角的屋舍,都能感受到一个村庄依山傍水的踏实和一方福地的安宁祥和。”这是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新华村的速写,而在其他村落,她同样给予我耳目一新:沙溪之古色,向湖之灵秀,三河服饰之美,弥井绵长盐味,岩洞的神秘向往,北寨的母亲村庄,还有诺邓白族鳞次栉比的古建筑,杜鹃环绕的老山古寨,茶香万里的博南古村等,都十分美丽。诚如作者所言:“地域特征明显的一个传统村落里,有袅袅升起的炊烟,有古老的戏剧和传说,有时间组成的聚与散,有蓬勃的朝气,有父老乡亲的生存智慧。”通过滇西众多星罗棋布村庄的地域书写,揭示出古村落之美。

三、民族文化透析出古村内涵。厚重的历史积淀孕育出魅力无穷的灿烂文化。剑川是个各种民族文化交融、碰撞并形成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在李丽琴的《古村记》一书里,我一次次读到以历史悠久而灿烂的白族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贯通其间,其中,剑川的农耕文化和渔业文化无处不在;白、彝、傈僳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灿烂绽放,弥沙井、乔后井、诺邓井、啦鸡井等盐文化调节生活;古村随处可见的白族本主庙和其他寺庙道观呈现出多元宗教文化;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一颗印”和“百福百寿”格子等白族民居文化铭刻脑海;保留至今的钦锡祠和昭忠祠等祠堂文化不容错过;沙溪、盐路山、诺邓等马帮文化犹存;茶马古道、博南山茶园的茶文化飘香;太子会、石宝山歌会、盐神母节等民风民歌民间文化引人入胜;白族绕三灵、霸王鞭、洞经音乐等萦耳;白族兔耳帽、纳西装等服饰文化奇葩眼花缭乱;兰州土司、兔峨土司、丽江木氏土司等土司文化掸去尘埃;种种民间传说穿插其中;正史资料和逸闻野史辉映。特别是对剑川“三父子举人”“一府三帅”和历史文化名人何可及、周钟岳、张海秋、赵藩、张伯简等人的书写,突出了文化育人和人杰地灵。虽然她乐此不疲地寻古,但并非食古不化,而是让现实照亮历史。李丽琴更加注意走出书斋,到每一处的田野走访和见闻,增加了文化赋予古村落的新内涵和要素,透析出了现实古村的魅力。

四、脱贫攻坚昭示出古村未来。深入生活书写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是每个作家的基本功。李丽琴把目光放在古村,把落脚点置于脱贫攻坚行动之中,这是《古村记》一书又一特点。以前在人们的印象之中,村庄就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贫穷落后的专用语。村庄面貌翻天覆地变化始于十多年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随后,拉开了脱贫攻坚战。这场脱贫攻坚战彻底改变了村庄的面貌。李丽琴也关注着村庄里的脱贫攻坚战,她写民间故事更写脱贫攻坚故事。在《新的白山母》一文中,读到脱贫攻坚修通水泥路后的古村新貌;而《阳光照耀四家村》,双河村扶贫队长龚德生深情讲述了易地搬迁带来的巨大变化;《索玛花开日子新》一文,讲述了老君山腹地彝族村子的脱贫故事,昭示着古村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生动而具体,感人肺腑,此文还入选了大理州政协《小康之路》文史资料专辑,足见她的写作功力。总之,把古村融入脱贫攻坚战之中,体现了作者把握时代脉搏并与时代共振的创作特点。书写脱贫攻坚中国奇迹,定格新时代古村落精彩,这是文学创作新路。

《古村记》也有一些不足,比较明显的是两篇文章中都讲了“三吹三打”故事,属于重复啰嗦,语言精炼度也尚需进一步提高。虽然这只是个例,但李丽琴作为有理想、有追求的写作者,这种不足应当反思并引起重视。期望她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来的创作之路定会越走越宽广。

(载《云南日报》2023年5月6日第6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3-05-12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36889.html 1 《古村记》:激情满怀赞美村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