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秘密,在于以四时为指引。春天,香椿芽最美味;夏天,每天都有一碗绿豆汤解暑;秋日的果蔬最是丰盛;隆冬的酸菜火锅与大雪相得益彰。
我居住的这个小城,经济并不发达,缺乏时尚气息,是一些年轻人拼命想离开的地方,却是我笃定要安居一生的所在。小城小而密集,超市、医院、邮局、银行、学校、书店、商场、影院都在活动范围之内,日常出行走路就可以解决。没有什么要紧事,慢慢走着,观望着,不知不觉身体就接收到很多周围的信息,江水解冻、柳条抽芽、大雁北飞。
小城四面环山,四季分明,冬有冬的样子,夏有夏的美,感受小城季节的变化,不仅仅是温度的不同,去菜市场竟然成了最直接的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样一句话:“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不得不说中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就像这历法,凝结着无穷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食材用另一种方式提醒人们四季和时间。
去世多年的奶奶没有文化,对季节与食物的敏感度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本领,讲究吃时令菜,她老人家爱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春吃鲜花夏吃果,秋食野菌冬喝汤,这些都是养生的至理名言。奶奶绝对是生活高手、美食行家,犹记那款鲜花饼。小时候,家里那个小小的院子,除了种满应季的蔬菜瓜果,还种了一棵丁香树。奶奶最喜欢做鲜花饼,她将丁香花瓣儿洗净后,加入面粉和调味料制成面糊,入锅烙制成鲜花饼。我去云南旅行时吃的鲜花饼属于殿堂级,华丽精致,奶奶做的鲜花饼则是平民版的,拙朴亲民,这饱含奶奶审美和新意的当季美食,新鲜美味,也是季节的慷慨馈赠。
远在南方的妹妹曾经打趣地和我说:“经常反应不过来身处哪个季节,一年四季温度不变,穿的衣服不变,吃的食物不变,树叶的颜色都是一成不变的。不像老家,只要节气到了,身体会第一时间感知到,街景也一并发生了变化,小贩的菜篮子里,定是卖的当季食材,即使再不敏感的人,也能感觉出换季了。”谁说不是呢,春捂秋冻,十月里的昼暖夜寒,甚至悲春伤秋的心情,都不是所有人能亲自感受到的,这算不算小城的优势呢?
《礼记》里写“果实未熟,不鬻于市”,但在这个食欲可以得到轻易满足的时代,我们距离应季一词越来越远。大棚里的蔬菜弄丢了食物本身的味道,反季菜成了餐桌上的“贵宾”,好在如今人们又逐渐意识到应季的真正含义,顺应天时,根据季节变化自然选择食物。犹记那年去绍兴,正当是吃春笋的季节,于是那一个星期里每天都至少要吃一顿春笋。食物是季节和地域的表达,春笋就像江南人独有的“文身”,恰似乡愁的筋骨,而小城的“文身”,也许就是山野菜吧。
我特别珍惜小城吃野菜的季节,也就不到一个月的光景。小城四面环山,野菜品种多,刺五加、蕨菜、香椿芽、刺嫩芽、猫爪子,还有许许多多叫不上名字的。这时节对家务事从不过问的爱人也时常买点野菜回来:“抓紧吃点,过了这村就没这个店了。”是啊,过了当下,那些摆在超市货架上,泡在保鲜剂里的野菜还能叫野菜吗?
小城“春脖子”短,吃鲜也要趁早。吃罢野菜,“呼啦”一下就进入了夏天,瓜果梨桃尽是应季物;秋日满坡的山珍,各种蘑菇层出不穷;冬日,吃酸菜火锅、冻豆腐,最美不过的当然还是坐在暖气屋里吃冻梨,体验冰火两重天的独特滋味。
日子就是这样,慢品慢过,进入下一个四季轮回。
● 夏学军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