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春天里的民族节日

◆ 钱国宏/整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节俗。于是,在明媚的春光里,丰富多彩、趣味多样的民族节日便相继上演了,形成了灿烂优秀的民族节日文化。

白族:祭鸟节

每到清明时节,居住在云南省鹤庆县的白族同胞都要穿上节日盛装,过一个特殊的节日——祭鸟节。春天来了,鹤庆黄郁坪的森林便成了鸟的天堂,各种各样的鸟雀齐聚于此,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白族同胞穿着节日盛装,带着苞谷花、荞子花、松子仁、橡子果、洋芋末、萝卜丝、各种昆虫,汇聚到黄郁坪来。仪式开始了,一位老歌手一声长唤过后,从背包中抓出一把松子撒向天空,接着便唱起西山区特有的民歌哈植哝,现场的人也边唱边舞,同时把带来的各种鸟食,合着歌舞的节拍,抛撒在花间、树丛、草坪上。鸟雀们纷纷飞落争食。中午时分,人们方才陆续散去,让百鸟自得其乐。

关于祭鸟节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黄郁坪村有个白族妇女生了36个儿女,儿女们长大后,她把12个姑娘嫁给了西山区12个部落的首领。母亲怕出嫁后的女儿不好好盘田种地,便派身边的24个儿子,每隔15天由一人去催促她们做农事。后来,24个儿子变成了24只候鸟,它们仍不忘自己的职责,轮流着飞遍各地,呼唤人们烧荒、翻地、播种、除草、灌水、追肥、收割。人们按照它们的鸣叫做着相应的农事,于是年年获得丰收。后人便把候鸟出现的不同时间,定为山区的24个节气。

塔吉克族:迄脱乞迪尔节

每年春季,居住在新疆地区的塔吉克族同胞,迎来了他们传统的民族节日——迄脱乞迪尔节。迄脱乞迪尔是塔吉克语,意为清除烟尘。所以这个节日也称作清洁节、扫除节。节期定在每年公历3月,具体日期由族内的宗教人士选定。节日之前,各家各户都要提前搞好家庭卫生,先把屋内腾空,把各种家具都搬到外面,然后用面粉调浆,把屋内的四壁上涂上美丽的花纹,以示吉祥、清洁。节日当天早晨,先由一名儿童牵牛进屋,喂馕,在牛身上撒些面粉,以此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畜两旺,健康长寿。接着全家人才可进屋,并把家具再搬进屋里。这时,家庭主妇上场了,她们要把屋内所有的家具擦得干干净净,锅碗瓢盆也要洗刷一新,新衣物也要清洗,旧衣物要拿到外面去晾晒,以此去除衣服上的霉气。家里弄完了,轮到个人卫生了,所有家庭成员都要理发、洗澡、搓澡等等。家庭内务搞完了,全村、全寨也要进行彻底清洁。街道、广场、村头、村尾均要打扫干净,确保不见杂草和垃圾。这一切做完后,村民们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顺次到各家送祝福,然后人们互相拜访,互道祝福。妇女们早早站在自家门口,迎接每一位来客,向客人的左肩撒面粉,以示对客人的祝福。村里的青年人则聚到村头的广场上,唱歌、跳舞、赛马、摔跤。整天,村里就在热闹中度过。

维吾尔族:萨依勒节

在新疆南部一些乡村,至今保留着萨依勒节的传统习俗。萨依勒节系维语,意为游玩节。此节每年举行三次:春、夏、秋三季各一次。节日当天,人们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青年小伙穿着白色或方格子花布的衬衣,腰里系上宽宽的腰带;姑娘们穿着各种印花图案的、艳丽的连衣裙和青色的镶了花边的小坎肩,还用乌斯曼草仔细地描了眉;小女孩们则把头发按自己年龄编成许多小辫子,披散在肩上;老头儿戴上绣着巴旦木图案的小花帽;老太太披上深咖啡色的厚大的头巾。全家人乘坐一辆马车或分骑几匹小毛驴,带着馕和各种水果,抱着热瓦甫,赶往村里统一的聚会场地。一路上,全家人边弹边唱,大路上到处是歌声。到达目的地后,大家铺上毡毯,边吃边舞。场地中间,人们尽情欢舞;场外,人们热情为欢舞者伴奏,男女老少仿佛要把生活中的所有不快都在这一天中稀释掉。夜幕降临,人们在广场中央燃起熊熊篝火,大家围着篝火边吃边喝边畅谈,吃饱喝足了,便奏起各种乐器,争相下场,共同跳起麦西莱甫(一种集体性的民间舞蹈),来抒发内心的喜悦,表达对新生活的憧憬。

侗族:花炮节

每年的三月三,广西、贵州地区的侗族同胞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花炮节。花炮节主要内容是各村寨组织青壮年抢花炮。花炮由一铁筒制成,内装火药 ,炮口放一直径4厘米、用丝线包扎的彩色铁环,铁炮放在鼓楼场中央,举行简单仪式后,主持人即下令点燃花炮。一声巨响后,铁环被崩向高空。这时,参加活动的各方代表队便派出队员下场争抢——将铁环送上主席台的代表队为胜。花炮一般一场放三炮,也有五炮或更多的。当地人认为:一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人丁兴旺。所以每一炮双方都会拼命抢夺。抢到花炮则意味着吉利幸福,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

花炮节是侗乡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到节期,方圆几十里的各族群众都来参加,每个村寨都派出抢炮队参与抢炮活动。抢炮活动结束后,开始进入全员娱乐环节,芦笙队比赛芦笙,青年男女比赛射击,老人比赛斗鸟。活动场地附近,还设有小型集市,供人们进行交易。天黑后,进入夜欢环节,人们或看侗戏、听彩调,或聚在一起看电影,一座座木楼中传来动听的多耶(侗族的一种民歌)声、琵琶声和直笛声。青年男女则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到隐蔽处倾吐爱恋之情。花炮节已有百年历史,现已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文体活动,并列入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京族:哈节

哈节是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京族的传统节日,哈为京语,意为歌唱,所以哈节也就称为歌节。哈节最主要的活动是哈唱,哈唱的地点多在哈亭进行。哈亭是一座富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用料上乘,结构严谨,外形美观,室内宽敞,是当地群众哈唱的理想之地。在哈节上唱的歌称为哈歌,哈歌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还有专门的演唱歌手。哈唱的主要角色有三人,一名男子叫作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作哈妹,又称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央,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换唱。哈唱往往要持续3天。哈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崩龙族:采花节

每年春暖花开之际,云南的崩龙族同胞都要举办传统的采花节。节日这天,各村寨以鸣锣为号,宣布节日开始。男女老少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戴上华美的配饰,提着花篮,挎起简巴(一种编织得很精美的挎包,上面绣有各种图案),一路说说笑笑去林间、郊外、草甸上采花。人们分散开来,一边对歌,一边采花。待花篮里装满鲜花后,青年男女便聚到林间草地上举行歌舞会。伴随着咚咚的象脚鼓声,人们在草地上尽情欢舞。婀娜的舞姿,飘逸的筒裙,将草地点缀得如诗如画。歌舞之后,人们将采来的鲜花带回村寨,然后在村寨广场和十字路口,用鲜花装饰成各种图案,远远望去,整个村寨便成了一个硕大的花篮。

布朗族:山抗节

4月15号是布朗族的传统节日山抗节。为了迎接节日,从13号开始,村村寨寨都要大搞卫生,各家各户从各个房间到院落都要清洁一新。节日当天,青年男女先是向寨子里的老人送礼,礼品主要是糯米粑粑、鲜花椒、春茶和香烟,以感谢老人的养育之恩。而后,人们欢聚在一起,表演传统的武术、音乐节目、民众歌舞。中午时,家家把准备好的糯米饭和凉粉、豆腐、咸菜等食物端到村寨中的空地上,放在摆好的桌子上,这是村寨中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团圆饭。数十种菜肴摆好后,人们围桌而坐,一边品尝各家准备的饭菜,一边唱着热情洋溢的祝酒歌。歌词主要是号召大家团结互助、和谐相处、努力耕作,争取秋后取得更大的丰收。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2-03-1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8123.html 1 春天里的民族节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