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先民是原住于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沿横断山脉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迁移。千百年过去了,普米族人仍怀念北方,至今他们的生活习俗仍保留着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在普米族人家,春节时有必不可少的吃猪膘肉、喝苏理玛酒两种传统饮食习俗。
吃猪膘肉。与其他民族吃的猪肉不一样,普米族人加工猪肉的方法很有特色,他们会在猪膛内放入盐、花椒、大蒜、生姜、酥油、蜂蜜等调料,细细抹匀,再将割开的口子用粗线缝合,置于通风处进行“风腌”。各种调料渗透猪肉中,这便成了猪膘肉,又称琵琶肉(因猪形状似琵琶,故名)。
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可煮、炒、蒸、烤,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道醇香,口感很好。切成的肉片清亮透明,看着特别悦目、勾引食欲。春节时,家家餐桌上要有猪膘肉。
猪膘肉是普米族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肉,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富裕之家了。猪膘肉可以放置很长时间,三年五年都不变质。其原因,当地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猪膘肉就能保存很长时间。
喝苏理玛酒。这是一种度数低、味道清香酸甜的饮料,普米族人称其为苏理玛酒。其酒精度为10度左右,色浅黄,内含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他命等多种营养物质。这种水酒,既可提神健胃,增进食欲,又能生津解热,是普米族人最爱喝的饮料。
普米族人采用高海拔低纬度地区特产红米以及青稞、苦荞、大麦酿制这种酒,所用的水必须是高山泉水。最关键的环节是制作酒曲——它是用当地大山中特有植物的根制成的。出酒尚须经过一整套颇为复杂的工序:先把红米、青稞或其它麦类放入一口大铁锅内用微火煮熟,倒进一个大簸箕里散热冷却,然后拌上用本地草药配制的酒曲,再倒进一个草编大囤子,发酵两、三天后,放进一个土制大陶罐内封存起来,摆在离火塘较近的地方(温度高,便于发酵),半月左右,在罐口封存处凿洞,掺进凉开水,过几天后用管子将坛内凉水吸出,就做成了香醇可口的苏理玛酒。
苏理玛酒是普米族人一项古老的杰作,却合乎现代时尚:低糖、低酒精、高营养、纯天然,是绿色饮品。过年时,普米族人要饮用这种酒,走亲访友时,必带上几坛苏理玛酒。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