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国宏
到内蒙古旅游,王昭君墓是绝对不应错过的景点。
早在中学时代,我就读过唐代大诗人杜甫赞许王昭君的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心中对这位奇女子怀有深深景仰。据史料记载,2000多年前,王昭君,这位南国的红妆女子,深怀民族大义,毅然抛弃优越的宫廷生活,越关山走朔漠,远嫁塞外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作为和亲使者,她促进了民族统一与文化大融合,在史上留下了“昭君出塞”的美谈。
走进景区,首先是一座微型的汉代宫阙大门,我们从宫门进入,整个景区便投入眼帘。昭君墓规模很大,整座墓园占地3.3公顷,中间是平整的石板路,两侧分列着各种石兽。中心线上依次排列着各种雕刻精美的碑亭,亭内耸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碑文是1963年董必武先生参观昭君墓时题写的:“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肯定了昭君“和亲使者”的历史功绩。再往前行是昭君的石像,一位天生丽质的美女,衣袂飘飘。步移景异,往前豁然开朗。石板路正中,耸立着一尊高约四米、重约五吨的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并马齐行的铜像,王昭君像温柔秀丽,柔中带刚;呼韩邪单于像威武粗犷,意气昂扬。夫妻俩并驾齐驱,迎着朝阳前进,象征着胡汉和平友好、共同发展。雕像的底座刻着蒙汉两种文字:和亲。
我们在雕像前留了影,便往前行。眼前现出一座高耸的青色大土丘,这就是著名的“青冢”。
王昭君死后,后人出于对她的景仰,在大黑河南岸建起了一座衣冠冢。它背靠大青山,紧傍黄河水,巍然耸立于呼和浩特市的南郊。这座33米高的古墓在蒙古语中被称作“特木尔乌里琥”,意即“铁垒”。它有两个特异之处:每年秋冬两季,四周草木皆枯,唯有昭君墓上青翠依旧,于是后人称之为“青冢”。“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昭君墓一日三变,景色各异。
我们从古墓侧面的台阶登上了墓顶。整座大墓呈台体状,墓顶建有一座凉亭。墓地东侧是历代名人为昭君墓题写的碑文,西侧是王昭君的塑像。登上墓顶,凭栏远眺,这一侧,连绵不断的阴山山脉横贯东西,势如伏虎。那一边,整个呼和浩特市则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清代诗人彦德诗曰:“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将王昭君与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历史功绩相提并论,足见评价之高。这虽是一座衣冠冢,但在世人的眼中,它却显得异常的高大、雄伟!望着中线上的王昭君塑像,我的脑海中蓦然闪过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一段话:“王昭君已不再是一个人物,而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再是一座坟墓,它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