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兵
又是一个小阳春。在这难得的冬日正午,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大快朵颐着母亲做的美食。在满桌的菜肴中,我最喜欢吃母亲做的油茄。这款看似简单的小菜,却是我们当地家家户户必做的一道家常菜。之所以称其为油茄,还有段不大不小的来头呢。
秋后,正是茄子丰收之季,也是做油茄的好时节。先将油绿的茄子洗净,然后划成四瓣,放入沸水中焯一下,以去掉其生涩之味。稍后捞出,放入事先备好的竹盆或门板上晾晒。一般天气晴好,阳光充足的话,晒上三四天,茄子就基本干透。彼时,再将那些干硬的茄子切成四方的小段,与剁椒一同放入缸中,上面撒上一层盐。按照一层茄子撒一层盐的样式,直到缸满为止。用塑料布封紧缸口,之后盖上缸盖,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可以食用了。彼时,茄子、剁椒和盐早已彼此入味。打开大缸的那一刻,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干瘪、灰褐的茄子,已然变得神采奕奕。时间真是个伟大的魔术师,在没有了阳光和水分的供养下,自然界的万物依然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不得不让人叹服。究其原因,当然是神奇的化学反应,让茄子、剁椒和盐,彼此充分融解和吸收,最终塑造出茄子精神饱满、油光水亮的靓颜,宛如周身被涂抹了一层喷香的芝麻油。油茄之名,形象地道出了这道菜的神韵。
母亲在做油茄上颇有心得。她做的油茄,不光外表光鲜亮丽,而且,入口也糯软香脆,回味悠长。每年秋冬之际,天气晴好,邻里四坊的乡人都会上门向母亲讨教做油茄的“秘诀”。母亲从不推三阻四,总是不厌其烦地教乡人们操弄。母亲说,其实做油茄关键在于掌握好两点。一是茄子晒的干湿程度要把握好,干湿要得当。二是盐的比例要调控好,浓淡要相宜。这就好比一个大姑娘家化妆,点到为止,往往能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番话,常常说得乡人们连连点头。她们说,母亲既阐述了做油茄的方法,又诠释了生活的道理,这样的生活智慧,让她们很是受益。
虽然母亲称得上是做油茄的里手,但她从不自傲。每年,做完油茄,打开缸的那一刻,她都会估摸着给街坊邻里送上一点,以表心意。儿时的我,总嫌母亲过于豪爽,这样的美味,自家人吃都还少,缘何要送给外人呢?对于我的诘问,母亲每每都会大方地一笑,告诉我说,你帮人家,人家才会帮你,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才叫幸福。后来,年纪稍长,我越来越体会到母亲这番话的妙处。
长大后,离开故乡,我到远方打拼,总难舍油茄的美味。尤其是清寒寂冷的冬日,吃上一碗母亲做的油茄,真的是一种享受。那方方正正的油茄,饱蘸着岁月的浸润,在温暖的冬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泽。每每夹起一团香甜绵软的油茄,放入嘴里轻轻一咬,柔韧酥脆,慢慢地,整个味蕾都会被一股淡淡的油香包围。继而,满肠满肚都几欲被油茄那种天然的香酥味所征服。此时,小小的油茄,不光带来味觉上的安适,还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对于我来说,整个冬日,因为有了油茄的存在,原本枯燥乏味的日子,立马就会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岁月长,油茄暖。母亲做的油茄,是天底下最美的味道。它一年一年纾解着我的乡愁。那至纯的油茄香里,有母亲对儿女浓浓的爱,更有远方游子的桑梓情深……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