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坚守文化情怀

——读《一个藏族记者笔下的文化情怀》

◎ 方延明

认识张国华同志,算来已经整整10周年了。那是2011年,我有幸在中央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的项目《我国藏语新闻媒体影响力问题研究》。由此,我认识了几十位有情怀、有担当,值得交往的藏族朋友,他们大都是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地的藏语媒体“掌门人”,国华是其中一位。我们组成了一个课题组,历经5年时间最终完成了一部《我国藏语新闻媒体影响力问题研究》专著,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读国华的《一个藏族记者笔下的文化情怀》,感到很亲切。国华在计划筹备出版这本书时就征求过我的意见,他当时的想法定书名为《写新闻说文化》,我们电话聊过之后,我觉得书名不精彩,缺少特色。后来,经过多次斟酌交流,最后确定为《一个藏族记者笔下的文化情怀》。我考虑,这样的话一是把国华的职业特色突出起来了,二是有了藏族特色,三是有了文化,有了情怀。《一个藏族记者笔下的文化情怀》这本书,是国华的心血之作,前后时间跨度有20多年,寄托了他对家乡、对藏族文化的浓浓深情,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国华是地地道道的藏族汉子,藏名柏玛泽仁,1967年生于香格里拉市洛吉乡。他20岁考入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1992年7月参加工作。他长期从事媒体工作,其间也参加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志》《迪庆藏族自治州宗教志》《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年鉴》等 10 部志书的编纂工作,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工作和研究积累了扎实的史料基础。国华从事新闻工作,是从做通讯员开始的,也快30年了,正式进入媒体13年时间。在这期间,他利用一切机会,采访整理民族文化,先后完成《迪庆民俗文化》《故乡的记忆——尼汝藏族民俗文化》等书籍。

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梁衡讲过一句话,“让新闻穿上文学的衣裳”,新闻穿上文学的衣裳就耐读了,好读了,就有文化了。我觉得,《一个藏族记者笔下的文化情怀》就是穿着美轮美奂藏族服饰的一位佳人,全书48万多字,以文化为一根主线,串起特别报道、人物通讯、文化评论、舆论监督、影视摄影、学习思考等六个板块,大大小小54篇不同题材的文章,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在特别报道里有一篇《古老的盐井 千年的盐田》,他4次结缘盐井,深入到现场实地采风,把藏盐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梳理得清清楚楚。在《记忆梦想开始的地方》《在香巴拉文博中心感受藏族文化》《细说迪庆春节》《卡萨藏刀的新生》《百年俄亚古寨风采依旧》《德钦书松尼姑寺的笑声》《猴年闲话藏族猴文化》《香格里拉五月赛马节》等文章里面都有他深情的感悟,娓娓道来,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诚然,在这些内容里面,他还集纳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方的藏族文化的一些内容,包括《迪庆藏族文化与康巴文化之源流》《绚丽多彩的唐卡艺术》《同饮一江之水 心连心手牵手》《德格印经院记忆》《去鸡足山领略信仰文化》等;在人物通讯里面,他采写的《迪庆的三位噶丹赤巴》《第三世松谋活佛》《第三世更觉活佛》《第三世崩主活佛》《第三世向·初称江楚活佛》等文章,有血有肉,情景交融,以世论人,以人论世,用人领事和用事写人的方法,通过对大德活佛心路历程的采访,展现弘扬爱国爱教的精神。

我总觉得,一个人一定要有家国情怀,而这种家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人民,热爱祖国的文化,国华这三者都做到了。国华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这本书里面有275张纪实性图片。他自驾汽车,走遍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藏族居住地方的山山水水,乃至国外。有的图片是拍摄于海拔5000米以上的极地高原,这是他采访足迹的真实记录,每篇文章里至少配有4张以上的主题图片,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他的这些图片都是从数万张多年来拍摄、积累、收藏的图库里挑选出来的,每张图片后面都有他的艰辛和故事,记录着凡人小事,承载着时代记忆。

国华是个爱思考的人,他对母语文化,爱之切,责之严。他关注社会、关注媒体,坦陈己见。他提倡用“多种文化兼容并蓄,客观展示藏族家庭”,厚养“藏族文学的修身养性”。他利用舆论监督的利器,呼吁“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藏族传统节约美德值得继承和弘扬”“整治城市‘牛皮癣’长效化势在必行”“加快保护尼汝河七彩瀑布生态迫在眉睫”“亟待规范清理香格里拉城区门牌及广告中的藏文错乱现象”。

在融媒体的环境下,当网络成为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样态时,新闻传播无疑是最具社会认知和公众挑战性的一个领域,它已经成为当下一道流动着的绚丽多彩的社会景观。作为媒体人,特别是地方藏语媒体的负责人,不进则退。国华勤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勤于积累。他写的《与康巴卫视一同去尼汝拍摄文化节目》《突出香格里拉特色 办好迪庆党报副刊》《坚守党报副刊阵地 努力抒写美丽云南》《不负人民的重托 努力办好藏文报》《汉藏新闻翻译关键在于遵循翻译标准》《克服汉藏新闻翻译症 提升藏语新闻影响力》《关于藏学研究与媒体传播的几点思考》《走基层 接地气 共谋藏族文学发展》《从媒体外宣到藏学外宣的亲身经历》《谈论党报藏文网》等文章,都真切地反映了他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

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同时又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一个新闻人要真正有所作为,必须在媒介素养方面实现两个飞跃:一是从被动型到主动型的飞跃,二是从非线性的当下时,进入到连续性的未来时,运筹帷幄,未雨绸缪,决胜千里。国华兼具藏族人的文化情怀和新闻人的机智敏感,所以他能在自己的领域,勤奋耕耘,多有收获,不是偶然的。做一个优秀新闻人,责任是成败的分界线,兴趣是成功的出发点,素养是成功的垫脚石。如果仅仅是做一个一般的新闻人、工作人,还是不难的。但是要做一个知名新闻人、职业新闻人,有思想、有见解、 有影响,又有一批好作品绝非易事,而做一个新闻大家的境界人就更难了。需要有远见卓识、博古通今,影响事,感染人,引导舆论。梁衡曾说新闻人本色是政治家、文化人。高尔基讲,知识之源泉经书籍而奔流。我以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是靠他的作品去支撑他的新闻理想,其新闻智慧经由作品而流淌。

国华不忘初心,在讲到整理这本书时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充分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尤其是该书出版之前的后期花去了1年多的时间,整理文字、图片,很多时候梳理到夜深人静时,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一种喜欢与爱好、一种执着与坚守的体现。”

期待国华写出更多佳作,让我们大家分享。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教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04-09 ——读《一个藏族记者笔下的文化情怀》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0318.html 1 坚守文化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