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继先
(上接2021年1月29日第四版)
通过大比武,在连里营造出了积极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军事交流氛围,增强了各班排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全连的团结;充分展示了官兵们的军事素质,激发出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在较短时间里提高了每位官兵的军事技能;增强了训练场上的竞争性,营造了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的氛围,官兵互教互学,大家的技能都更上一层楼;从难、严、实战要求出发,把兵练得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在训练过程中,连队自始至终抓紧政治思想教育。
在1964年和1978年昆明军区举行的大比武活动中,藏七连都派出代表参加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在投弹和射击方面成绩更突出。小中甸籍战士扎史获得投弹比赛第二名。扎史刚当兵时,投弹只能投出30多米远,教练指出他不是力气不够,而是不得投弹要领。在投弹训练课上,连长说:“现代战争尽管武器不断更新,作战形势不断变化,但手榴弹在近战中仍是消灭敌人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军事训练中,我们仍然要把它摆到重要位置上,以达到投得准、投得远,更好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扎史听了连长的话受到很大启发,暗自下定决心:拼了命也要把投弹技术练好。他按照教练指导的投弹要领,天天练,加班练,日光下练,月光下练,投弹技术不断提高,从30多米起步,逐步向40米、50米、60米挺进。
全连的手榴弹实弹投弹考核开始了,当听到副连长“扎史出列,准备投弹”的口令后,扎史满怀信心地跑步到投弹指定位置,只见他右手取弹,用四指握住木柄,小指弯曲在木柄末端,拇指压食指,提至右胸前,两眼注视前方,然后右脚向后退一大步,顺势右手引弹,左腿伸直,右腿弯曲,上体侧后仰,右腿迅速向后用力蹬地、伸直,挺胸、抬头,以大臂带动小臂,用最大的力量快速挥臂,左脚迅速用力蹬地的同时,将手榴弹用力投出,而后迅速卧倒,几秒钟后听到了手榴弹的爆炸声。由于手榴弹是在空中爆炸,无法测出准确的米数。副连长又让扎史投掷教练弹以便测出实际距离,结果扎史投出了72米的好成绩。训练场上沸腾了,战友们个个伸出大拇指赞扬扎史的刻苦精神,连里的战友们把他的精神叫做“小扎史的决心”。
中心镇籍战士鲁松元平时训练很刻苦,射击技术练得炉火纯青,1962年被昆明军区评为“特等射手”。
藏七连平时十分注重军人作风的培养,特别强调军容风纪,要求全体军人必须自觉做到着装整洁,举止端正,精神振作,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马正坤连长经常说:“军人作风是战斗力的一种表现,从军人的仪表、姿态、作风中能反映出军队的精神面貌、军政素质和文化教养。”平时他本人就很重视军人姿势,从自己做起,处处给战士们作表率,连里出现了一批军容风纪严谨、讲究姿势的帅哥,其中最突出的是班长马旺堆。马旺堆的军容风纪在全团出了名,得名“马旺堆的姿势”。在赞扬马旺堆的军人姿势时,薛副政委曾经这样说:“如果你们都有像马旺堆一样的军人姿势,我们就可以从精神气势上压倒敌人。”
小扎史的决心、马旺堆的姿势、归秋的原则、曲扎的口才,藏七连的这4位同志在全团出了名,被称为“四大金刚”。对“四大金刚”的称呼,开始他们认为是在讽刺,但团里很重视,这些称呼也得到了分区首长的赞扬和认可,很快传遍了全团。
(二)野营拉练
1969年11月24日,毛主席在北京卫戍区关于野营训练的汇报上批复说:如不这样训练,就会变成老爷兵。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全军上下展开了继“六四年大比武”后的又一次大练兵运动。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野营训练成为部队年度训练的例行科目。在昆明军区独立第七营和迪庆军分区的指挥下,藏七连始终把野营拉练作为连队军事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把锤炼指战员打赢现代战争本领、提升部队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难、严、实战出发,在不同环境和复杂情况中结合多项多内容多科目进行训练,砺练官兵的战斗意志,增强军官和士兵的体质及战斗力。
利剑千磨始成器,精铁百炼方成钢。他们走遍迪庆的山山水水,在“动”中全面验证和提高部队“走、打、吃、藏、管、防”的能力,既是对平时军事训练成果的集中检验,也是对指战员意志品质的重要考验。拉练途中,藏七连纪律严明,闻令而动、依令而行,每个战士负重40斤,穿插进行紧急集合、急行军、强行军、武装奔袭、班排进攻等课目训练,有效检验了部队的综合实战能力。行军途中有口号、有歌声,休息时有表演,住在村里时,还搞军民联欢,连队宣传队为村民表演节目,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使全连更加团结、更具凝聚力,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官兵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官兵们冬季克服零下十几度的寒冷,夏季克服阴雨绵连、道路泥泞等困难,无一人落伍掉队,无一人叫苦叫累,充分发扬了连续奋战、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和“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能打胜仗”的战斗精神,全程激情不减退、纪律不松弛,互相鼓励、团结协作,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信心,高标准完成了拉练任务。
野营拉练培养了指战员们吃苦耐劳、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精神。大家纷纷表示:只要有毅力、有恒心、有勇气、有斗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三)积极开展民兵训练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帝国主义在我国周边组成包围圈,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毛主席针锋相对,提出“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军队,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全国响应毛主席号召,全民皆兵,团结一心,民兵真正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后备力量和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藏七连遵照军分区和团里的部署,经常抽调军事技能优良的干部战士作为教练员,到周边的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里组织民兵搞集训,他们按照《民兵军事训练手册》,从基本动作开始练起,逐渐延伸到进行射击、刺杀、投弹、对空射击以及布雷、反坦克等训练。教练员与民兵们同甘共苦,言传身教,摸爬滚打,不怕苦、不怕累,鼓舞了民兵们的训练热情。不管是在酷热的炎夏,还是在寒冷的冬天,民兵们操练得满头大汗,全身湿透。比如,教射击时,教练讲明射击要领:瞄准时要屏住呼吸,眼睛注视前方,缺口、准星、目标三点成一线,做到身、心、眼、神互通,缺一不可。民兵总是全神贯注,领会要领,练得手酸背痛,精疲力尽,仍在坚持。在实弹射击时,随着教练的一声令下,他们充满信心地卧倒在地,沉着镇定地从准星寻找目标,子弹带着呼啸声向靶心飞去,他们心里充满了快乐。艰苦的训练不仅砺练出民兵坚毅的意志,也为他们个人的人生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每逢中甸秋收秋种的季节,藏七连的官兵经常到驻地附近的生产队帮助收割青稞,耕地撒种,有时还要到近40公里外的格咱等地支援农业生产。期间,连队文化宣传队为农民送去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军民团结一家亲。
(四)抢险救灾冲锋在前
在和平时期,人民解放军把抗灾救灾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扛在肩上。在国家和人民遇到灾难的时候,人民解放军总是第一个出现,给人民群众带来温暖。灾情就是命令,只要中甸地区发生自然灾害,藏七连总是一声令下,闻风而动,扑向火场,奔向洪流,与暴风雪搏斗。灾民见到藏七连的干部战士,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亲切,心中便有了主心骨。他们的身影数十次出现在扑灭森林火灾、抗洪救灾、抗击雪灾等现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藏七连的过硬作风和优良传统受到中甸各族群众的称赞——“中甸民族连是中甸人民心中的一块丰碑”。藏七连先后被昆明军区、省军区、军分区、团里评为四好连队,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参加军区英模会7次,荣获奖旗奖状25面。连队涌现出英模10多人,5人次出席北京国庆观礼,受到过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给予了连队巨大的鼓舞鞭策。从1960年到1983年,藏七连先后选送30多名排以上干部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政治学校、南充步校、昆明第三步校、汉口高级步校、北京政治学院等部队院校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本科、大专、中专文凭,培养了近百名各级各类干部人才。
中甸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平叛斗争的历史,曾在中甸民族基干连建连35周年时召开座谈会,高度赞扬和肯定连队业绩;在1990年《中甸县志通讯》上发表题为《翻身农奴扛起枪,一心跟着共产党》的纪念文章;1992年,召开纪念中甸民族基干连建连40周年座谈会;在《中甸县志通讯》第四期上刊登题为《中甸和平解放历史回顾》的纪念文章;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丽江分区第一政委、丽江地委书记郭庆基同志为藏七连题词:“藏民连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中甸解放斗争史”;中甸县解放后第一任县长孙致和同志为藏七连题词:“当年风雪漫楼台,一枝红梅伴雪开,英雄儿女功勋在,百万农奴站起来”。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