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增适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唐朝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但也曲折地流露出他遭受贬谪后的心情,盛行于世。此后历代诗人写《竹枝词》的越来越多,内容也多咏当地风俗和男女爱情。竹枝词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在迪庆清至民国边地诗人中,张翼夔以专一写爱情诗竹枝词闻名,有佳作流传民间。
张翼夔,字佐之,鹤庆州儒学生员,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在中甸教读义学,他写的竹枝词风格清新朴实,独树一帜(见清光绪十年吴自修《新修中甸厅志书稿本》)。兹录七首共赏:
灵旗遍播万峰巅,柏叶焚香起绿烟。
祭罢山神归路晚,蛮歌互唱夕阳天。
鸡足山头拜佛台,沿途乞食渡江来。
郎抱琵琶侬唱曲,双双仍共雁飞回。
一池清浅净无尘,汲水争来小妇人。
脱去红靴防路滑,阿郎莫笑脚皮皴。
谁家骑马小神翁?打猎归来杏脸红。
留赠菩提珠一串,要侬时刻挂胸中。
姊妹排行记不差,双双结拜自成家。
谁知草木多情甚,也茁长春姊妹花。
佛灯千盏上银缸,石寨经堂近曲江。
舍利珠圆多拾取,要她生子亦成双。
一座丛林白云封,琉璃金瓦盖重重。
经声朗诵云天净,暮鼓晨钟响丁冬。
灵旗遍播、柏叶焚香,祭神的日子就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良辰美景。祭神、朝佛归来,蛮歌互答,此唱彼和,留珠定情,心心相印。“脱去红靴防路滑,阿郞莫笑脚皮皴。”姑娘天真俏皮的情态,可谓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迪庆竹枝词既无高原雪域的粗犷凶悍之气,又没有古代爱情诗的香软浓艳之风,更多了一种山野清淳之气,难怪能流传至今,百读不厌。
追溯历史,自清代以来,一些不负责任的封建文人,总是带着民族偏见和猎奇的眼光来描绘迪庆的社会生活及自然风貌,将高原人民的某些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进行以偏概全的夸大甚至污蔑,“其性皆强悍,偏执而难制”,诸如此类的诗文,在旧文献中比比皆是。然而,读张翼夔的《竹枝词》,就会发现上述的这些文人的记述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略举二例:打猎归来的小神翁,涨红着杏脸,给心上的人“留赠菩提珠一串,要侬时刻挂胸中。”由此看来,高原人的爱情生活也是含蓄美好、纯真感人的。又如,“郎抱琵琶侬唱曲,双双仍共雁飞回。”这是边地民族对爱和美的追求!因为生活里有爱,有美,有快乐,人们才热爱生活。
作者简介:杨增适,1940年生,云南大理鹤庆人,白族。长期在迪庆从事文教宣传工作,直至退休,现居丽江。出版文学作品十余本,《杨增适文集》四卷。1984年加入云南省作家协会,先后获“云南省修志先进个人”“迪庆州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迪庆州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