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浅析维西县融入滇西北旅游市场的对策

●李贵明

(上接2020年12月3日第四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纳西族本土学界英才辈出。在白庚胜、宣科等著名学者的引领下,加之党委政府的敏锐眼光,通过十余年的努力,丽江已经打响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四大活化石,即“象形文字活化石——东巴文字、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人类社会形态活化石——摩梭人阿夏走婚制、城市建设活化石——丽江古城。”基于这些文化基础,丽江还获得两项世界文化遗产桂冠,即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同时分享了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在丽江古城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之后,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了“世界遗产,丽江古城”八个字,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关注,后续的结果,当然是全国各地游客蜂拥而来。由于纳西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之相关的旅游业随之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瑰宝,是成就丽江旅游的基石。加之纳西族庞大的人才队伍审时度势、顺势而谋,使丽江旅游脱颖而出成为必然。这在客观上也是基于纳西族人民卓越的学习创新能力所决定的。纳西族早在“清代出现了翰林27人、进士7人、举人60多人,有诗文传世的有50多人”。迄今在全国32.6万纳西族人口中,“近50年来先后有1个省长、5个大学校长、30多个博士,300多个教授、副教授”。纳西族的平均教育水平长期名列中国第三或者第四位,是中国五个超过汉族平均教育水平的少数民族之一。迄今有近1400名纳西族科学家和学者散布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当代在省城和首都数以千计的纳西人还发起了“回报母亲”工程,关注和支援丽江的经济文化建设,并为之积极奔走和摇旗呐喊。本土研究团队和外围学者立足丰富的民族和区域文化,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与当地党委政府一道推动和保持了丽江旅游的高速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文化与经济建设成就。从丽江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是先有文化,后有遗产,再有旅游。从香格里拉文化旅游概念的形成,也可以看出是先有和谐多元文化,后有文学梦境香格里拉,才成功打造了香格里拉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丽江和香格里拉旅游产业的崛起源于深厚的文化支撑,绝非偶然唾手而得。至2017年,“丽江旅游人数达到4069.4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88.26亿元”,“2017年1至7月迪庆州旅游人数达13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旅游是绿色工业的论断,在丽江和迪庆的经济发展现实中得到真正体现。

2.维西傈僳族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困境

与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的成功相比,并不是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所有县市都融入了旅游发展的快车道,比如迪庆州的维西县、怒江州的兰坪县等。与丽江的成功模式比较,维西县的主体民族文化研究与旅游市场开发出现双重困境。

4.1维西傈僳族文化应用研究的困境。从区域族群历史上看,傈僳族先民施蛮、顺蛮是仅次于藏族先民进入维西较早的居民;从当代人口比例上看,傈僳族是维西县的主体民族;在行政性质上,维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按照逻辑,傈僳族文化理应成为维西区域文化走向全国或者世界的擎旗者。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傈僳族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导致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应用研究严重滞后。十九世纪以来,多种意识形态的流入,致使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系统继承和外来文化消化功能在清末民初出现断裂,这加剧了应用研究的历史差距。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中国傈僳族的经济社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发展,但历史形成的差距很难在短期内消失。据傈僳学界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傈僳族全球人口达到128~135万,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中国台湾、美国、法国而居。中国境内的傈僳族人口为70.3万,境外人口与之相当,并呈现超过国内人口趋势。至2000年,全国傈僳族研究生为24人,与其人口总数的比例是0.0037%;至2010年,全国傈僳族研究生上升到172人,与其总人口的比例为0.024%。本民族历史纵向比较,在十年内快速上升了6.5倍,成果喜人。但与相邻兄弟民族横向比较的差距仍然很大。同相邻七个世居少数民族比较结果是,至2010年,纳西族研究生人数与其总人口比例是傈僳族的10倍,藏族是傈僳族的3.3倍,白族是傈僳族的7.5倍,彝族是傈僳族的2.1倍,普米族是傈僳族的3.75倍,怒族是傈僳族的2.5倍,独龙族是傈僳族的0.58倍。迄今全球傈僳族人口中博士仅有约23人,其中中国傈僳族中约有9人,泰国傈僳族中有6人,缅甸傈僳族中约有8人。全球傈僳族博士与总人口的平均比例是0.018‰,国内傈僳族博士与总人口的平均比例是0.013‰。而纳西族博士与其总人口的比例是0.09‰,是傈僳族的6.9倍。预估傈僳族研究生以上专家和学者人数220人,纳西族1400名科学家、学者与其总人口平均比例是全球傈僳族的140余倍,这还不算研究纳西族文化的国内、外其它民族学者。在境外的傈僳族博士中,又有一半以上是基督教神学博士,其研究方向并未致力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维西县境内迄今没有出现傈僳族博士。与相邻兄弟少数民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傈僳族还需团结一致、加强学习、奋起直追,缩短历史差距。

作为傈僳族这样具有悠久历史、但文字出现相对较晚的民族而言,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绝大部分经典蕴含在口头传统中。因为语言障碍的存在,相邻民族的学者只能袖手旁观,爱莫能助,大部分基础性研究必须由本民族学者自行完成。由于历史与现实差距的存在,高层次人才和学者总量严重不足,傈僳族还没有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研究本民族文化的队伍,导致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搜集、整理工作长期处于起步阶段。基于理论系统性、学科自觉性的传统文化应用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当代维西县乃至全球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出现官方忙抢救、群众看热闹、民间在崩溃的被动现象。以藏学、纳西学、蒙学、彝学为标杆,傈僳族的自我研究和傈僳学学科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如何将文化存在提升为文化实力,文化实力上升到经济建设,是当代傈僳族学界、政界应当直面和思考的紧迫问题。如果传统文化基础研究不扎实,活态传承无载体,研究成果无转化,而奢谈傈僳族地区的旅游开发甚至民族崛起,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当下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应用研究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的矛盾和挑战。

4.2维西县开发与融入旅游市场的困境。虽然维西县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但是由于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系统传承出现断裂,应用研究、开发和宣传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离全县人民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以傈僳文化为主线融入滇西北旅游市场并没有统一明确的突破思路。加之交通建设一度滞后,糟糕的交通条件曾经使本地人和外地人望而生畏。想了解体验纳西族文化的游客,到丽江就返回了。想了解藏文化和观赏雪山、草甸、湖泊风光的游客,到香格里拉和德钦梅里雪山也返回去了。历史上的交通要塞成了现实的死角。当然,历届维西县委、县政府对此做了长期不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努力,在不断争取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采取了各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的措施。例如同乐傈僳族山寨的保护与应用,叶枝土司衙署的保护与应用,以及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申报与建设,攀天阁黑谷节的打造与推动,永春情人节的宣传与造势,中路情歌节、叶枝阿尺目刮节、塔城热巴艺术节、巴迪南姐落高山湖泊风光的宣传等等。至2017年维西全县基本形成一个乡镇有一个特色文化品牌的格局。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对提振民族文化自信、保护和继承区域传统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从开发旅游市场的角度分析,并没有实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根本期待。

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相比,维西县境内的名胜古迹显得并没有独特的吸引力。境内虽然有叶枝土司衙署、寿国寺、达摩祖师洞等,但其规模与丽江木氏土司府、香格里拉松赞林寺而言并不占优势。比较旅行观光成本,维西县又因交通不便而比丽江、香格里拉要耗时费钱。大部分游客宁愿原路返回,也不愿意到维西旅行。在迪庆三县乃至丽江,相较于纳西族文化、藏族文化圈内的古迹中,处于澜沧江流域的叶枝同乐傈僳族山寨文化保护区虽然保持了一定的区域独特性,但由于文化内涵、民风民俗与古建筑的融合应用研究层次不高,没有实现整合与提升,游客只能是走马观花,来了便走。除非偶遇村民节庆或者官方组织的活动,游客与村民的文化互动现象几近于无。腊普河流域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具有的物种独特性已经吸引了一定的游客数量,但与此相关的民俗家访、特色商品和文化展演还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维西县域旅游产业的开发也出现了困境。

3 维西县域优势资源梳理

5.1香格里拉世界级旅游文化品牌的优势。香格里拉(Shangri-La)的来源“《消失的地平线》是一部从内心深处令大众寻到归宿感的文学作品。”小说于1933年4月出版后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小说设计了神化离奇的情节和意境,营造出令人窒息的美丽。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小说营造的意境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完全陌生的经验,致使很多读者对小说虚构的场景产生了强烈认同,而使得文本畅销欧美,风靡全球。来源于东方土著民族语言的“Shangri-La”一词也因为代表和平、宁静、和谐、兼容的人类精神,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地人民心中的人间天堂和精神圣地。秉承心中的信念,去追寻这片祥和、安宁的心灵净土的人络绎不绝,掀起了一股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为什么人们会对一本小说的虚幻地点产生如此强烈的向往?以至于在现实世界之中苦苦寻找长达半个世纪?这些现象本身显示出人类对和谐并存、公平分享精神的原始诉求和本能冲动。以及对多种民族同居共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追求——这就是香格里拉文化的核心理念。香格里拉已经成为国际性知名品牌,客观上已经为维西县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开辟了直接对接世界的通道。

无论行政隶属关系还是文化环境,维西县第一阶段应当主动融入“香格里拉——多民族和谐世居”这一旅游文化概念。维西自有维西自身的特殊性,可以借鉴和参照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的商业成功模式,但不能照搬和抄袭别人的经验、重走别人的老路,那只会是死路一条。地理上处于香格里拉文化和生态旅游圈,并不代表可以坐享其成、一劳永逸。当然,规划像维西这样不具备明显地理气候特征,没有宏大古迹名胜的县域旅游,本身具有困难和挑战性,应当充分梳理和研究论证境内具备唯一性和独特性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立足“人无我有”的资源,分阶段重点突破,主动融入。傈僳族文化是香格里拉多元文化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香格里拉核心文化理念为基础,在充分认清自身短板的基础上,现阶段应当加强维西县在迪庆境内具有独特性的本土文化调查、应用研究和宣传设计。学术领域的基础研究、行政事业的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的模式创新三者兼顾并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即便形成一时喧腾,也是无魂之主,终成昙花一现。维西县域文化也非百无一是,它仍然具有可以挖掘和应用的潜力。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12-10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7385.html 1 浅析维西县融入滇西北旅游市场的对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