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适
从贵阳到遵义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瞻仰了当年参加遵义会议的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雕塑群像后,大家心灵受到无比的震动,果然不虚此行!有人提议按原路返回云南。我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咱们既然到了邻近乌蒙山的黔北,何不顺道进入滇东北,到昭通开开眼界?我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是的,我们常年生活在滇西北,今天既然有机会来到与之平行于地球同一经线上的滇东北,不能与昭通失之交臂呀!这天,是公元2020年11月12日。于是一群耄耋老人,开始了昭通之行。
关于昭通,早年我还在上小学时便从书本上有了粗略认识:这座古老的城市位于云、贵、川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东邻贵州毕节,西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洲,北部金沙江对岸就是四川宜宾市。史载,昭通古称朱提、乌蒙,是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宋封阿杓为乌蒙王,元置乌蒙路,明改乌蒙军民府,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实行改土归流后,云贵总督鄂尔泰认为“乌蒙者不昭不通之至也”,“举前之乌睹者易而昭明,后之蒙蔽易而宣通”,便上奏雍正准许,改乌蒙府为昭通府。从此,便有了昭通这个地名。
昭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这里是中原文化和古滇文化的交汇点,秦、汉以来一直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五尺道的要冲。旧有“上云南,下四川,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即宜宾)”的谚语,表达了昭通的资源充裕和商贸流向。不过,从前的昭通可是个在全国也算得上典型的贫困地区。读艾芜写于1935年的《南行记》《漂泊杂记》,文中提到昭通“虽有美好之名,却山峦叠障,峡谷幽深,不昭不通也。”读后让人心情沉重。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昭通变得像它的名字一样美好,昭明通达,人民幸福。吃水不忘挖井人,昭通各族人民群众永远记住中国共产党的恩情。
读毛主席的《长征》诗,晓得这里是“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区域,1935年党中央为贯彻落实遵义会议的决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落实了毛主席回到中央领导岗位的决定。令人感慨不已的是,当年红军把乌蒙山当泥丸子越过的地方已通了公路,五尺道已经成为历史文物。我们今天到昭通游览,不用像艾芜那样历尽艰辛用双脚一步步行走。更令人感动的是,解放初期改建的土石公路,虽出乌蒙,通达南北,却不似如今这条平、宽、直的高等级公路。我们乘坐的旅游车稳稳当当行驶在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上。若不是路旁限速每小时80公里的警示牌提醒,司机定会把车速加快到100公里以上。
在昭通,我觉得路是这个美好地名的象征。路,也是昭通人由贫穷走向温饱并步入小康的见证。路,呈现出昭通地区南通北达的风雨历程。路,让我感受到昭通最直接最具体的时代变迁。艾芜的文章中提到的江底,他在那里差点把命丢在荒村野店里。而如今的江底镇,因为有这条通达顺畅的公路,变成一座初显繁荣的市镇。一座座平地而起的高楼,和周围的群山并肩耸立,小街上人流如潮,开店的、摆摊的,让这条不长的街道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昭通人历来有敢为人先不畏艰难的闯劲。历史上有不少乡亲从这里走出去,到东亚、东南亚闯荡,走出了一条不凡的人生之路,其中,龙云、卢汉,还有彝族奴隶出身的抗日名将罗炳辉将军,永远激励后人。经历了一代代昭通人不懈奋斗,终于迎来了一个昭明乌蒙、通达天下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那座横跨江面的大桥,像一座里程碑,昭示人们开启了新的长征。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领袖的诗,此时读来更鼓舞人心!不久前从昆明到昭通的高铁也通车了,一条通向世界的交通线,连结在从云南出境的一带一路的快车道上,昭通成为西南地区的又一大开放口岸。
资料显示,昭通已实现精准脱贫,这条幸福之路是党中央设计和指挥的。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先后来昭通考察,亲临一线部署脱贫攻坚战役,使一个全国贫困县最多的昭通市,10个贫困区、县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小康之路。
我们坐在昭通返回丽江的旅行车上,一路都有岔道通向各地。用“密如蛛网”形容昭通的公路,并不过分。沿这条高速公路,还可北上四川攀枝花,过西昌进入蜀道不再难的川陕。果真是磅礴乌蒙化通途,千年古道一日还。
我游昭通,风光壮美,景色无限,而印象最深的,还是路。
昭通之路,光明之路,富裕之路,文明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