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的诗人们,更是把这样一种优良品质写入诗词中加以大力提倡。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并引用了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我们初学古诗词最先学到的古诗之一,更是小时候大人常说一句话。年轻的李绅功成名就后回亳州看望故友李逢吉,两人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李绅不禁感慨,随口吟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李绅告诫人们,每当吃到一粒一粒晶莹饱满的米饭,就应该想到毒日辣阳下农人们那一粒一粒米饭大的汗珠,要懂得珍惜,不要浪费。小时候,父母亲总是强迫我们把碗里的饭吃个精光,还总说:“你们的爷爷奶奶就是这么教育我们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在仅有525个字的《朱子家训》里写下了这段千古名句,把节俭作为家风家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强化。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来之不易,物力维艰,天上不会掉馅饼,人们生存所需的每一样东西都要通过劳动获得,都需要付出汗水,因此,要从粥饭丝缕等日常用品和小事中做到节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朝诗人李商隐《咏史》中的这句警世名言,把节俭的意义从家庭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后蜀皇帝孟昶用一个镶着七彩宝石的黄金盆子做马桶,后被赵匡胤所灭,“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周武帝宇文邕宫中嫔妃不足十人,他自己穿布衣,盖布被,宫室不作任何雕饰,也不用金银玉器,终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 。勤俭兴国,奢靡亡国,“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小时候学习关于节俭古诗词句,除了父母的殷殷叮嘱和老师的谆谆教诲,还受我二哥的影响。大我三岁的二哥是我儿时的偶像,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他学到的节俭经典名言用粉笔写在灶屋的门板上,逐字逐句地教我诵读:“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浪淘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小时候学到的东西像日月星辰一样永恒地刻在我们的心里,就算是现在的生活已经迈入小康,物质非常丰富,量入为出、吃光碗里的每一粒米饭等仍然是我家的第一家规。
古诗词中的节俭传家宝,穿越几千年的风雨岁月,已深入到我们的骨髓和血脉中,烙印在社会各个层面。
◆ 周亮红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