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古人过七夕

★ 钟芳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等。因为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我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七夕佳节,让我们循着古人的足迹,共同感受一下古人的那份生活情趣与浪漫情怀。

《诗经·小雅·大东》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关于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记载。相传每年七夕之夜,飞鹊在银河上架起一道桥梁,让牛郎和织女得以相见。人们仰望星空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坐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相会时的绵绵情话。织女是天上的公主,心灵手巧,织出的衣裳如天边的云彩一般美丽,人间女子希冀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灵巧聪慧,因此每逢七夕,便在月下祭拜织女、穿针引线,乞巧祈福。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便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亦记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乞巧所穿的针,一般是七根,俗称“七孔针”,所用的线一般是五色缕,即用五种颜色的丝线合成一根线,谁穿得又准又快就为“得巧”。

到了唐代,七夕节俗愈加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将庭院洒扫干净,院中张挂锦彩,陈设香案,献供花果饮食。诗人林杰的《乞巧》中有言:“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几句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都城长安的七夕之夜家家乞巧、户户穿针、朝野上下共庆七夕的场景。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七夕之夜,万籁俱寂,惟有唐玄宗与杨贵妃相拥在长生殿,遥望牛郎星和织女星挽手凝目,对月盟誓。帝王之家也在过七夕,足见唐代人对七夕的重视和喜爱。

在宋代,七夕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庆祝活动尤为丰富多彩。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对七夕盛况做了详细的描述:七月七日当天,全城的儿童女子皆着新衣。富贵之家,还要在高楼之上安排宴会,以欢度节日。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在庭院中设香案、摆酒果,女郎们望月而拜,然后向牛、女二星乞巧。或则以金银小盒儿盛着小蜘蛛,第二天早上起来观看其丝网是否圆正,来看自己是否能够“得巧”。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则记载售卖七夕物品的乞巧市的狂欢场景,“自七月初一为始,车马喧阗,七夕前两三日,车马再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当时人们从七月初一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交通严重堵塞,一派热闹的节日气氛。

明清时期,除了在庭院中摆设香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穿七针孔,喜蛛结网外,还更加流行“投针验巧”。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曰:“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亦有相似的记载,即将针放入水中,观察其所呈现的物影来乞巧。

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这样描写七夕:“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皎洁的月光下,沈复和夫人芸娘手摇轻罗小扇,并坐在水窗边,仰望着不断变幻的星空,心里默默祈祷来生能仍结姻缘。这是甜蜜幸福的七夕,字里行间满是恬淡闲适,真切深情,不禁让人深深沉醉。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08-28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5494.html 1 古人过七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