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将文化优势转为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非遗力量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杨洪程 发布时间:2021-11-12 10:17:31

“傈僳族民族民间歌舞阿尺目刮走出了维西县,到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演出,与全国其他少数民族的精彩节目同台亮相,展示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体现了维西县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新成果,成为维西县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群众增收的一张名片。”维西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碧清在日前举行的维西县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理论技艺培训第四期“大集中”培训班上说。

李碧清的话集中概括了近年来维西县在传承非遗中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所取得的成果。

文化同根 兄弟同心

“我是纳西族,也是禅都爱好者。禅都是纳西文化、藏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岁月匆匆,茶马古道上的马铃声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而我们却在传承保护禅都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中增进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维西县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理论技艺培训第四期“大集中”培训班学员木治说。这是维西县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维西县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大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做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工作,系牢各民族血脉相连的文化纽带,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唱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最强音,各民族万众一心,向着“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的目标奋勇前进。截至目前,维西县有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9项省级非遗项目,2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44项州级非遗项目,21名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25项县级非遗项目,95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铸魂 文旅富民

解放前,维西县傈僳族群众用自己种的棉、麻来织布制衣,布料粗糙,也不染色,主要是自己穿,没有对外销售。现在,当地群众用棉线、毛线做原料,织出了包含各种颜色的花边、图案的双层布,在保持傈僳族服饰特色的同时,做到了色彩更加鲜艳,款式更加新颖。“过去,按照传统的织彩带方法,一次只能织一根线,现在我们作了改良,一次可以织数根线,效率比传统织法提高了数十倍。织出的彩带缝在绣工精美的花口袋上,色彩鲜艳、美观,已成为人们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礼品。”居住在维西县保和镇罗马村的傈僳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人蜂爱仙说。

诚如斯言,维西县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为发展优势。该县叶枝镇同乐村原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余念芝在非遗传承人的帮带下,加入了傈缘同乐文化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她们家靠卖傈僳族手工艺品以及发展产业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子。余念芝说:“我只管制作手工艺品,销售全由合作社负责。现在,我的技术提高了不少,手工艺产品的质量也上去了,收入也增加了。”同乐村有40名群众和余念芝一样加入了傈缘同乐文化专业合作社。

这是维西县在传承和保护非遗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举措。近年来,维西县在深挖非遗宝藏的同时,做好“用”字文章,建成3个国家级非遗传习所,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建立非遗扶贫工坊,以传承人一户带动多户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把文化资源变成发展旅游业的资本,为游客提供“乡愁大餐”,走出一条“非遗+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路子,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目前,维西县已有2100户农户加入各类非遗扶贫工坊。


责任编辑:和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