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迪庆这片广阔高原上,居住着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等26种民族。世居民族就有11个,千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9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9.17%。这里是云南海拔最高、氧气最稀薄、生态环境最严苛的地方,但这也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共融的民族团结福地。 近年来,迪庆深入实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9大项目工程,各族群众不断享有日益丰富的现代文明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社会保障网络扎得越来越牢,小轿车、智能家电等飞入寻常百姓家,迪庆基本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生活幸福,人心归聚,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殷切期望,在这里成为现实。 多民族同组一个家 共同画下“幸福圆” “我叫和金梅,我们家是四代同堂,家里有好几个民族,一大家子生活得幸福美满……”家在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它洒村民小组的和金梅,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家里25口人中就有4个民族。 “我的妈妈是藏族,我的爸爸是纳西族,我们兄弟姐妹5个都是藏族。”和金梅掰着指头说道,家里还有傈僳族、汉族,细数着这个多民族家庭的幸福故事,和金梅的脸上满是笑容。 回忆起以前的生活,和金梅的母亲和万春说,以前生活条件艰苦,租土司的田种,粮食不够吃。“现在政策好了,生活好了,家里条件也好了。”和万春凭借着制作藏族热巴服饰的好手艺,带头在村里建起了合作社,领着村民制作民族服装,用一针一线穿出了越来越好的日子。 在迪庆,像和金梅这样的多民族家庭,数不胜数;大街小巷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标语比比皆然;各族人民同住一个村、同组一个家、同过一个节的景象比比皆是。 然而,民族团结的硕果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 2020年,迪庆全州GDP达267亿元,是1955年的2350倍;人均GDP达68622元,是1955年的980倍;工业总产值达110亿元,是1951年的80000倍……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迪庆始终牢牢把握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这片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迪庆一步步从偏远落后的代名词,逐渐嬗变成为世界的“香格里拉”。 同跳热巴舞 共融民族“文化圆” 女子轻挪舞步、荷袂蹁跹,男子腾越飞旋,热烈浑厚。在塔城,有一种传承了近千年的舞蹈——热巴。人们通过跳热巴祈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年谷顺成。2014年,“迪庆热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维西塔城镇党委副书记和艳菊介绍,塔城镇是一个傈僳族、纳西族、藏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塔城热巴跨越千年、留存至今,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我们当地人都格外珍视和热爱跳热巴。” 现如今的塔城热巴舞,仍遵循着一套完整的表演顺序。塔城热巴有24段之多,“若从头跳到尾,要跳上两天两夜。”跳舞时,女子头戴莲冠、身穿百褶长裙,一手拿弯鼓槌,一手拿日月鼓。男子则是身穿楚巴,脚着藏靴,一手拿拨浪鼓,一手持牦牛尾。所有人围成一个圈,阵容庞大,衣袂飘飞,唱腔婉转。 “为了保护和传承塔城热巴,我们陆续建起了乡镇文化站、民族陈列室、热巴电子展厅。”和艳菊说,在塔城当地,热巴不仅由藏族群众传承,还被傈僳族、纳西族一同学习并传承。多个民族同跳热巴,久而久之,塔城热巴成了各个民族共享的舞蹈艺术,不分彼此,这也是迪庆多民族文化共融的真实写照。 画新时代的“同心圆” 携手建设新迪庆 纵观全国民族团结大局,迪庆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多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不久前,迪庆州委书记、迪庆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以志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中提及,“新时代新迪庆,全州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开启了新局面。我们始终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长期保持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局面。” 迪庆通过“一日一播报”“一日一说法”“一周一访谈”,实现常态思想教育引领;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月”等丰富活动,先后实施两轮“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创建2个国家级、83个省级、100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今年1月,迪庆州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云南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迪庆站在了最好的发展时代,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各族群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民族休戚与共、精神相依,民族团结的“同心圆”,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也越画越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