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云南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追寻劳模的光辉足迹,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方式,记录、留存、宣传劳模们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自4月26日起,每周一至两期陆续推出,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激励广大群众争做新时代奋斗者。 由云南省总工会 云南省档案局 联合出品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 今天推出第三集 二、三十里高寒山路,风餐露宿;上百斤重的放映设备,马驮人背。他带领放映队成员常年巡回在禄劝县的村村寨寨,只为实现“村村挂银幕,处处看电影”的初衷,他翻山越岭,用荧幕连接起山里山外的世界。 现年86岁的李增智,1953年3月被县里保送到云南民族学院学习,次年被分配到西南(重庆)电影放映训练班学习。李增智便从此开始,与电影放映结缘。 视频截图 在重庆期间,李增智学习了电工、电影放映技术原理、电影机发电机修理维护等课目。课余时间,他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放电影?“为人民服务。”李增智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这句话贯穿了他40余年的基层文化传播事业。 视频截图 经过严格训练,李增智顺利完成学习,并回到家乡云南,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从此与其他放映队员一起,背着放映器材常年累月巡回在边远高寒山区、干热河谷地区,足迹遍布了大姚、盐丰、禄劝、双柏等县的村村寨寨。 “那时候需要背汽油、影片,一部影片就是个七、八斤重的铁盒子,还有放映机、扩音机、喇叭、荧幕、工具箱,而发电机则需要两个人来背。”遇到危险山路,李增智就带头修路,让驮运机器的马帮顺利通过;遇到马帮无法通过的地方,就主动背较重的发电机走过去。饿肚子、吃不饱是常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更是再平常不过。但为了能让农村山区群众看上电影,李增智风雨无阻。 视频截图 每天翻山越岭行走二、三十里路程,到达放映点的时候也有早有晚。若是早了,在准备好设备后,李增智便会带领队员一块帮乡亲们割割麦子、捡捡洋芋;而要是来晚了,他们便顾不上吃饭,马不停蹄挂好荧幕、喇叭,开始为群众放映。 “电影是讲的普通话,内容有的也比较复杂,一般来说老百姓不容易看懂,看不懂也就没了兴趣。”为了让群众在看到电影的同时,还能看好、看懂电影,李增智想办法把电影内容“翻译”成当地方言和民族语言,在放映的同时,以山歌、快板、顺口溜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电影讲给大家听,映后还向群众收集意见,不断总结改进。回忆起当年群众看电影时激动的样子,李增智发自内心地笑了。 视频截图 “当时就觉得自己文化还不够,学习有些跟不上。”为了不断提高电影放映宣传质量,李增智克服种种困难,从未停止文化和技术学习。“后来就一直努力,晚上打着电筒都要看书,想搞好工作就必须要懂得多。”为了改善小队当时使用的长江54型16毫米放映机的收片拉力,李增智将绕心抽改用钢丝带,还完成了在收片臂上安装电唱机、在放映镜头前安装幻灯机等技术革新。1957年至1959年连续三年,李增智每年都放映电影400多场次,其中1958年放映电影600余场次,没有发生损机损片事故,保持了年均400多场安全无事故放映的纪录。 1956年,李增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6月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被国务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7月,出席全国第三次文化代表大会。 视频截图 “想不到我就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小事,能给我带来这么大的荣誉。”“现在都觉得自己还是做得少了,做得不够完美。”李增智说。 一句简单的初衷,40余年时间,多项技术革新,年均400场无事故放映的纪录,李增智就这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编辑:李洁 王莹 吴珺 孙寅翔 范春艳 实习生 郭小煜 王梦雪 记者:胡津滔 海报设计:蔡陈晨 李青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