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将示范区建设作为云南民族工作的重大任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作为全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三大定位之一,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推动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绘就团结进步繁荣发展新画卷。 “一个石榴团啰啰,石榴籽籽紧挨着”“我家云南各民族在一起,我们相亲相爱在中国……”2022年10月16日,《一个石榴》MV上线,献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小朋友用清澈的歌声展现云南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歌唱云南各族人民携手并进、共同繁荣的幸福生活。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云南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的真实描述。 我省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推出92条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品线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命名24个省级研究基地,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申报,20家单位获得命名。定期举办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等,搭建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巩固国家统编教材全覆盖使用,加大劳动力普通话培训力度,促进各民族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坚持把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与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实施“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精心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精品工程,连续多年被列入全省10件惠民实事,创建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9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深入推进“文化润滇”行动,编纂《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资料图 保山市隆阳区 孙亮 摄 1月13日,国家民委命名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我省保山市、云南民族大学等20家示范区、示范单位在列,数量居全国前列。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我省持续深化“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共识,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落实。实施省、州、县、乡、村五级联创,推进全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率先开展创建工作“十进”活动,并向家庭、班组、岗位等社会细胞拓展延伸。制定行业创建标准,全覆盖推进法院、税务、消防等行业创建,形成联合创建常态化机制。 去年以来,我省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把创建工作纳入5年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要点,纳入省委巡视巡察内容和年度综合考核,制定《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施意见》,颁布施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及实施细则,制定示范区建设5年规划、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打造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的滇池圈、洱海圈等创建联盟,以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的高职院校创建联盟,以高质量发展带动共同富裕为主题的高铁沿线创建联盟,树立创建联盟品牌。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显著,腾冲司莫拉村、洱源郑家庄、孟连“宾弄赛嗨”等一批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实施四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投入近70亿元民族专项资金,建设了50个示范县、357个示范乡镇、4642个示范村(社区),13个州(市)和9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数量居全国前列;3799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1065所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是一个布朗族边境村寨,村里的布朗族群众傍山而居。沿路而上,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村寨展现在眼前,布朗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分布,进村的路两侧排水沟里水流干净,家家门口花开蝶蜂飞…… 曼芽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赵敏介绍,自2021年底启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以来,曼芽村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用以提升改造村内居住环境,先后完成村寨游览道路、村内青砖路面、旅游厕所、通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了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 村寨变美后,曼芽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文化”新模式,把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强边固防、民族团结、禁毒防艾等政策法规和科教知识编排成弹唱歌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方式传递党的声音,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以民族文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治国先治边、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思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2021年11月,我省在深入实施三轮兴边富民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将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小康村,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截至2022年12月底,省级财政已统筹下达25个边境县(市)134.73亿元资金,超额完成资金保障计划;总计划实施的14390个项目已开工70%、完工50%,水电路重点指标全面完成,全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正在扎实有序地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迈进。 党的二十大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法规体系,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问题、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保障民族团结。目前,我省涉及民族工作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达300多件,立法数量居全国前列,依法推动形成了各族干部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依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同时,我省积极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从法规、政策、规划等层面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四梁八柱”,构筑起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见证独龙江乡变迁的新旧跨江大桥 资料图 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调研时强调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亲们回信 沧源乡村新貌 资料图 新春临近 独龙江峡谷草果再获丰收 沧源边境村寨游人如织 司莫拉佤族村木鼓声雄浑 ……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全省上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始终 以“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的高站位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 实施四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建设50个示范县、357个示范乡镇、4642个示范村(社区) 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 资料图 司莫拉:牢记嘱托 团结奋斗更幸福 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油菜长势喜人,随处可见的牛头图腾尽显民族文化特色,沐浴在冬日阳光中的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欣欣向荣。 讲解员罗爱艳正用自己的故事开场,向游客介绍司莫拉:“我嫁到司莫拉22年,见证了佤寨的变化,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情,大家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互相帮助,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叮嘱大家要“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为了讲好“幸福司莫拉”的故事,清水镇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讲解队伍,每天在司莫拉佤族村向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 “讲解员里有佤族、汉族、景颇族等民族,我们在讲解之余,还自发组建了群众文艺队,交流表演各民族的舞蹈。”罗爱艳自豪地说。 在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两侧,高高低低的人形木桩吸引游客驻足观看。三家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家免介绍:“这些木桩既是佤族家庭之间、邻里之间和睦的象征,如今又被赋予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内涵,昭示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月19日,幸福书吧、咖啡吧都将开业,佤王府内的传习馆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清戏也将上演。”清水镇党委副书记张晴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随着产业兴旺、民风淳朴的司莫拉新风貌深入人心。 独龙江乡:感恩奋进 产业兴旺焕新颜 “花色和纹路要搭配好,传统织布不是件容易的事。”傍晚,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伴随着阵阵机杼声,文面女李文仕带着十几名独龙族妇女纺纱织布,编织独龙毯。 “村里建了民族特色旅游点,游客一天比一天多。妇女们学编独龙毯,既可以弘扬传统技艺,又不耽误家务事,增加了收入,大家都很爱学。”李文仕说。 清晨,巴坡村拉王夺小组的妇女们清扫道路,给木槽花坛加腐殖土;男人们清理沟渠,砍竹子编栅栏……劳动间隙,拉王夺小组组长高礼生与群众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畅谈发展建设:“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草果价格不怎么好,大家收入减少。其他村寨靠旅游有了新的收入来源,我们也要跟上。”此话引发村民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打算提建议,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寒冬腊月,独龙江峡谷里独龙族群众不再“猫冬”,从田垄地角、山腰密林,到产业基地、村民庭院,处处都有村民奔忙的身影。特色产业兴旺发达,草果、羊肚菌、黄精、重楼等种植业已具规模,产生富民效益;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独龙江公路换乘系统、四星级酒店、旅游公厕等一大批项目与设施落地;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出外做买卖、跑运输、开农家乐,增收门路多种多样。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把对党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壮大致富产业、建设美丽村寨的强劲动力,已成为独龙江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独龙江乡这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沧源县:同心向党 光辉普照边疆美 新年伊始,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的红顶佤族民居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村里,当地干部群众向记者讲述“民族团结公约”“佤族建基地傣族闯市场”“民族团结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的动人故事,激起情感的阵阵涟漪。 “龙乃是1960年回归的‘年轻村寨’,却拥有深厚的爱国传统,大家不论是哪个民族,都同心向党爱国。”刚刚参加完现代化农民培训班的佤族村民赵艾保见证着村子的发展,“我们住上了小楼房,水泥路通到了各村各组各家各户,蜜蜂养殖和茶叶管护有人教技术,房前屋后栽种了花果,党的民族政策光照边疆。”眼下,一条全长12.5公里的产业机耕路正在加快建设,赵艾保对更好的生活充满期盼。 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龙乃村还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加快产业建设,发展肉牛、竹子、茶叶等产业,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去年,龙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8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5336元。 近年来,沧源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建设“三好(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示范县”为抓手,实施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开展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蔗糖、茶叶、烤烟、畜牧等产业,培育“糖、茶、果、菜、牛、烟、蜜、米、竹、胶+旅游”10个亿元产值支柱产业,全部边境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0万元。 一批“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采菜、出村带货”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扮靓了边境线,阿佤山呈现出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翁丁佤族新寨 资料图 冬日午后,走进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汤堆上小组,一幢幢崭新漂亮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平整的水泥路修到房前屋后。 阳光洒在单争汪堆家的沙发上,50多岁的单争汪堆和记者说起开货车跑运输的经历。“跑车在外经常10多天回不了家,但我家无论遇到什么事,村民们都会当成自家的事来帮助。大家来自不同民族,但早已是一家人。” “如今,看病有医保,上学有补助,房屋修缮有补贴,路通生意旺,土特产卖出好价钱,每年有六七万元收入。”现在,单争汪堆回家种苹果、做黑陶,日子越过越甜。他说,都靠党的好政策。 “路不通的时候,来村里的人少,家里种的养的都难卖,也没有其他工作可做。”汤满村西木谷小组村民降初吹批告诉记者,路修通后,变化就大了。2022年,家里10多亩地,加上12头牦牛和做黑陶,收入6万多元。最让他满意的是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尼西黑陶州级非遗传承人,今年他准备投资30万元,在村里建一个300多平方米的黑陶体验馆,让更多游客可以深度体验黑陶的制作过程。 “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了区域面貌、各民族精神、民族关系的翻天覆地变化。”迪庆州民族宗教委主任王国华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在乡村和城市、边疆和内地双向交流,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共同团结进步。 “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给我们讲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希望我们各个民族团结起来,世世代代心向党、心向国家,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一起把日子过好。”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义务讲解员方财兵说,“父亲去世后,我接过接力棒,继续承担誓词碑义务讲解员的工作。” 70多年前,方财兵的父亲方有富作为哈尼族代表在誓词碑上签字。此后,方有富经常走进村寨,在火塘边给群众上课,讲誓词碑故事、讲民族团结故事,带头践行民族团结誓言,带领群众团结致富。 “盟誓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其重承诺、守信用的精神内核,今天仍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宁洱县委统战部部长黄静介绍,许多像方有富一样的民族代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的铮铮誓言,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共融共通、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各族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锻造形成了“一心向党、爱国奉献,团结到底、命运与共,坚守初心、奋斗筑梦”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勐滨村,每到甘蔗收获的季节,乡亲们自发相约帮忙砍收甘蔗,共同发展生产;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各族群众共同守边护边……普洱各族儿女牢记嘱托,秉承“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互帮互助,创造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