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 | 交出无愧于时代的云南答卷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1-17 11:39:12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冬日的独龙江,碧绿如玉。山坡上,郁郁葱葱的草果树长势良好。


过去,半年时间大雪封山的恶劣自然环境,让峡谷深处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群众饱受贫困之苦。如今,乡亲们住上了结实敞亮的新房,道路一通,百事顺,百业顺。


图片


独龙江乡新貌 胡超 摄


彻底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持续奋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云南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书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篇章。





全面小康点亮幸福生活







云岭各族儿女攻坚克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阔步前行——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小康成色得到提升,人民生活更幸福、边疆治理体系更完善、高质量发展优势不断形成。


久久为功成就千年梦想。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7847元增加到2020年的11740元,150万人实现了“挪穷窝”“斩穷根”,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云南千百年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


图片

独龙族群众在上夜校 胡超 摄


贫困群众出行难、喝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2.45万亿元,全国排位从2016年的第22位跃升到第18位。


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16个州(市)、110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建成里程达9000公里、居全国第二,铁路营运里程达4233公里,民用运输机场达15个,交通基础设施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根本性转变。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5G商用试点和新基建全面推进。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500元和12842元,年均分别增长7%和9.2%。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基本建成42.53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0万户,惠及628万人。


图片

泸水市维拉坝珠海社区 李寿华 摄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21个百分点,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1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7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群体全覆盖,三甲医院州(市)全覆盖,县、乡、村卫生机构全面达标,边境地区疫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百姓需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全面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全面小康不仅点亮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也点燃了云岭儿女的奋斗激情。从盼温饱求生存到重环保重生态;从走出大山到进城务工;从口袋鼓起来到精神富起来……美好的生活激励各族群众奋力前行,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把幸福的日子过长久







依托绿水青山,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的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生态种植业蓬勃发展,生活越来越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征程中,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的“阿佤新歌”。


图片


游客在司莫拉佤族村拍照留念 林碧锋 摄


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全天候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昭通市昭阳区靖安安置区的搬迁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搬迁点新建的校园内,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孕育着新的希望;“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风景优美的苍山洱海成为大理最亮丽的名片;华丽高速、都香高速、临清高速……一条条巨龙纵贯东西南北。


从乌蒙山区到洱海之滨,从峡谷深处到边境村寨,从壮乡苗岭到雪域高原,贫困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笑容越来越灿烂。


图片


施甸县木老元乡的布朗族学生吃上可口的饭菜 陈飞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七彩云南,生态美、生活好,兴产业、稳就业,激发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农业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乡村面貌大幅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高质量小康生活的画卷正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图片

就业扶贫车间 陈飞 摄

展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全省4700多万各族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实践,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图片



核心速读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会见独龙族群众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龙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沧桑巨变,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前面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继续发挥我国制度的优越性,继续把工作做好、事情办好。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在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他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今,云南在新的征程上,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向着幸福、向着美好奋进起航。


图片



云岭山乡巨变 圆梦全面小康

周末,昭通市卯家湾安置区和悦社区的集贸市场热闹非凡,香肠、腊肉、黄牛干巴的香味萦绕在鼻间,令人垂涎。社区搬迁群众朱均碧穿梭在摊位间,逛得悠闲而舒坦。“今天先买一部分,等安置区的年货街开始,到时候花生、瓜子、年画、糖果全部购齐就可以安安心心过年了。”


2019年,朱均碧与来自昭通市5个县区的山区群众共3万多人一道搬入卯家湾安置区,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为采购年货在山路上往返两三个小时彻底成为了记忆,如今出门就是水泥路,抬脚就上公交车,日子越过越舒心。


图片


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资料图


云南曾是全国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号工程,实施了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万人口大搬迁。如今,从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靖安新区,到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区会泽新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市政大道纵横交错,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来来往往,学校、医院、商超、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群众告别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路网、电网、通讯网进村入户,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图片


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一期项目 陈飞 摄


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21年,云南省还创造性地建立了政府救助平台,防止农村低收入人口发生规模性返贫。截至2021年12月23日,政府救助平台共收到群众申请15.4万余件,已办结13.7万余件。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云南的面貌彻底改变。



展开幸福画卷 接续乡村振兴

阳光穿过佤族风情浓郁的寨门,洒落在石子路面。推开司莫拉村农家小院的门,主人李发顺和妻子正在教游客做大米粑粑,院内笑语欢声、暖意融融。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在李发顺家里,详细询问李发顺一家脱贫情况。时光荏苒,两年过去。“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边。


图片


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珍藏的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合影照片 杨峥 摄


2017年已经脱贫的李发顺并没有止步,这些年他发展养殖,开起了农家乐,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村里也建起了司莫拉幸福餐厅、大米粑粑厂……找准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司莫拉村步步向前。观光油菜田里种子正萌芽,幸福广场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在回荡。在村民们的生活中,幸福二字是如此具体。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有特色。立足云南气候立体、生态优良、生物多样、民族文化富集等资源禀赋,全省发掘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具有独特品质和小众类消费群体的产业加快发展。如司莫拉一般的幸福乡村在云岭大地处处涌现。


图片


姚安县官屯镇官屯社区大力发展花卉产业 陈飞 摄


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一村一品”专业村镇162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3个。打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传统农产品、乡土手工业、家庭老作坊唤醒人们舌尖上的记忆、记忆中的乡愁。如今,云南省脱贫地区“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绘就温暖底色 做实民生保障

年关将近,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的沃尔玛超市国贸店里,各类糖果、食品、腊味、酒水等特色年货将货架“挤”得满满当当,各种款式的小老虎玩偶、贴画、挂件和春联将整个店装点得年味十足。


民生连着民心,牵动千家万户的生活。云南省抓住就业、住房、教育、卫生健康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人社部门通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始终保持了全省就业大局的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党的十八大前的2511.23万人增加到2020年底的3151.52万人,增幅25.5%。教育公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全省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居民健康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26626所,16个州(市)实现三甲医院、中医(民族医)医院全覆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政军警民10余万人坚守边境一线,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输出工作。


图片


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临床医疗水平、专业能力、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陈飞 摄


2021年前三季度,云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0元,同比增长12.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1.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国第三位、西部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16元,同比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6元,同比增长11.9%;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24元,同比增长12.1%,比全国、全省农村分别高出0.5和0.2个百分点,与2019年前三季度相比,两年平均增长10.1%。


一组组数据,一次次进步,都成为人民至上的温暖注脚。


今天的云南,基本民生保障更加夯实、基本社会服务更加通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取得新成效、新进步。无论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还是在秀美如画的乡村,百姓们都过着吃穿不用愁、住房有保障、看病花小钱、孩子有学上、休闲有去处的生活,桌上飘香的饭菜、超市里新鲜充足的食物、平整宽敞的道路、风光秀美的公园、干净安全的房屋、设备齐全的医院……每一项温暖的改变,都是幸福生活的证明,云南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同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


图片


宾川县鸡足山镇新川村新貌 杨峥 摄






典型案例







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独龙江公路常年畅通,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今天的独龙江峡谷,独龙族群众严冬不猫冬,到处是忙碌的身影。


巴坡村人马驿道客栈主人高建龄忙着打扫卫生。“卫生没搞好,无论房子多好,客人下次就不会来了。”高建龄说,独龙江发展全域旅游,村村都有农家乐,得想办法做出自己的特色,让游客住得舒心、吃得开心,生意才会越来越好。


巴坡村民王军用卖草果的钱买了一辆面包车,每天跑客运、收农产品,一天收入500多元。


独龙江幸福之花处处绽放,从一个偏僻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逐渐成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边疆。6个行政村28个安置点全部通车、通电、通电话、通网络宽带、通安全饮水。以草果为代表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独龙文面”等旅游体验项目和独龙江换乘系统、智慧公厕等景区短板提升建设如火如荼,“一江两翼”全域旅游布局初具雏形。独龙族群众感恩奋进,把对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情,转化到边境疫情阻击战和发展生产的行动上来,齐心协力建设幸福独龙江。


图片

独龙族群众在独龙江乡的广场上跳舞 胡超 摄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迪政当村熊当小组护林员李玉花在巡山护林护边的间隙,带头学习黄精、葛根、重楼、养蜂种养技术,让气候严寒,难以依靠草果致富的熊当小组有了新的增收门路。


马库村村民马正忠早出晚归,精心管理20亩草果,积极参加乡里举办的新劳动技能培训。“等母亲身体好了,我就去广东打工学本事。”他的梦想是出去打工开眼界。


乡村振兴中,独龙江最大的变化是独龙族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发展特色种养业,买车跑运输,线上线下销土特产,出外打工学技能……思想的变化带来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迁。


图片


独龙江乡孔当村群众分拣草果 周灿 摄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文宝说,全面小康路上,独龙江乡党委、政府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地发展好绿色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把独龙江打造成为生态旅游小镇,民族风情体验小镇,让独龙族群众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追梦路上勇敢前行


爸爸捡拾蔬菜,妈妈用脚刺绣,儿子播种菌种……新的一年,张顺东一家忙着播下新的希望。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身残志坚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张顺东说:“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

一年来,张顺东家庭大胆追梦,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不懈奋斗,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再次走进张顺东家,干净整洁的环境一如既往。小卖部翻新了,顺东杂货店、顺东云品直播间、刺绣工作室3个招牌格外醒目,一家人一整年的付出和收获由此窥见一斑。

图片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东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去年,东川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等相关部门和电商负责人为张顺东家量身定制了电商发展计划,张顺东的儿子张光云便留在家里帮衬父母。几个月来,父子俩积极参加各类电子商务培训,努力学习电商经验技巧,并在淘宝开了“顺东云品店”,销售东川面条、蜂蜜等农特产品。最令夫妇俩感到欣慰的是,儿子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外出学习培训,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巧,并在去年底试种成功。“我和国秀坐着三轮车去街上卖自家种出来的平菇,高兴极了。”张顺东说,儿子创业成功是一件大喜事。

最近,张顺东再次截肢后恢复得很好,今后打算多种些蔬菜、玉米,多养些家畜,让日子越过越好;李国秀表示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刺绣技艺,多绣些绣品出来;张光云打算线上线下齐发力,把杂货店、云品直播间、云品店经营好,带动更多乡亲们一起发展,把电商致富路走得更加坚实。

“继去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后,今年我们又获得了‘云岭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殊荣。”张顺东说,致富不忘感党恩,在乡村振兴途中,全家人将继续携手努力、拼搏奋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