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家为您提供茴香根、小白菜、西红柿,各位亲友记得来挑选。”8月10日晚9时,唐秀英在她的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唐秀英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工具”,用她的话说就是:“互联网使我们农村缩短了与城市的距离,方寸之间,我们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无限精彩。” 每天一大早,卖完蔬菜,唐秀英就会准时到维西县保和镇拉日村委会食堂为扶贫工作队员和村“两委”成员做饭,普通的食材在她的手中很快变成了美味佳肴。 唐秀英不仅做得一手好饭菜,还会开农用拖拉机,还是种菜能手。 “唐秀英很阳光,很能干!”拉日村党总支书记赵镭的话表达了十里八乡群众的心声。 担任拉日村计划生育委员20年,唐秀英多次获得州、县表彰;创建“四美”成绩突出,2018年,她们家获得迪庆州“最美家庭”荣誉。 唐秀英衣着朴素,举止得体大方,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但谁也不知道她的微笑背后有藏着多少的艰辛。 唐秀英家是一个由傈僳族、白族组成的家庭。1995年,唐秀英从塔城镇川达村嫁到拉日村大拉日村民小组,丈夫是白族。从此,唐秀英夫妻俩成了这个和谐家庭的顶梁柱。 时光如流,转眼间,三个姑姑先后出嫁;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唐秀英夫妻俩在十里八乡留下孝老爱亲的好名声。 4年前,唐秀英的大孩子考上了大学,家里的开销一下子大了起来。为了让孩子上大学,唐秀英跟丈夫商量出去打工挣钱供孩子上大学。可是还未踏出家门,家里便发生了变故——公公得了尿毒症。 唐秀英说:“我们都很难接受这个现实,可是却不得不面对。我的丈夫真是操碎了心。他带着公公在外治病,而我则在家里照料婆婆和孩子。” 对于唐秀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来说,换肾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加上也很难找到匹配的肾源,按照医嘱,只能采取长期药物治疗的方法。唐秀英的公公有退休金,但远远不够每个月药物的支出。紧接着,唐秀英家老二考上了大学,两个孩子的学费对唐秀英这样的家庭来说成了天文数字。 唐秀英说:“现在,我的孩子一个上大四,一个上大二,他们都很懂事,知道家里的不容易,知道勤俭节约,从来不多花一分钱,在学校也很努力,成绩很好。他们每年的学费都靠贷款,再过几年,孩子毕业了,我们家就可以喘口气了。” 不管发生什么事,生活仍将继续。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消磨唐秀英夫妇战胜困难、奔向美好生活的坚强意志。为了照顾公公和婆婆,唐秀英夫妻俩不能外出务工改变家庭状况,但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种菜养牲口,硬是把家庭这辆沉重的车往前拉,同样活出了精气神。 有人曾经关切地问唐秀英:“你们家困难这么大,为什么不申请纳入建档立卡户?” 唐秀英回答得干脆:“戴上贫困帽,我会睡不着觉!”(通讯员 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