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阳光洒满维西县保和镇罗马村加保机村民小组,该组南萨火塘农庄传来欢声笑语,农庄男主人李绍光、女主人汉景香正在厨房做饭,准备迎接客人。 7年前,李绍光家还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为什么贫困?李绍光收藏着的明白卡写得清清楚楚:缺增收门路,缺技术。 “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我家从‘双缺户’变为‘双有户’!”李绍光不无自豪地说,“如今,我家有了增收门路,有了经济收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李绍光从抽屉里翻出“脱贫记录簿”,上面写着李绍光家摆脱贫困的历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李绍光参加培训,掌握了泥水工技术,到县城建筑工地务工。汉景香参加厨师培训班,在县城一家餐厅务工。通过培训和务工实践,李绍光掌握了泥水工技术,汉景香掌握了烹饪技术。 “在城里务工,我们夫妻每月收入4000元以上,从此摆脱了贫困状态。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找到了持续增加收入的门路。”汉景香说。 诚如汉景香所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前年春节刚过,李绍光夫妻商定,用攒下来的钱建一个生态农庄。说干就干,通过半年多的努力,农庄建成并对外营业。 “节假日,我带着老人孩子来火塘农庄体验农家生活。”在维西县城工作的张先生说,“这里山好水好风光好,还有独具特色的傈僳族餐饮。我们对这里的土鸡、腊肉和火烧粑粑情有独钟,吃了一次还想着吃下一次。” 张先生的话道出了游客的心声。 “如今,我家的日子安逸了,两个孩子上小学吃住在学校,政府免收学费、书本费和生活费。我们夫妻从外出务工到开农庄,收入稳定了。”李绍光说,“我们的梦想是把农庄办得更好,赚更多的钱,供儿女上大学。” “李绍光夫妻创办农庄走上持续增收的道路,每年收购20多头土猪、120多只土鸡,还带动了周围村民增收。”罗马村党总支书记李春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推进会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