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三光”片区新貌 本报记者 张文峰 摄 基诺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西北勒乡发展苹果种植 供图 怒江扶贫车间 本报通讯员 谢宇 摄 双江县勐勐镇大荒田发展火龙果种植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大地回春,万物焕然,云岭大地处处勃发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动员、汇集力量、迎难而上、合力攻坚,谱写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恢宏篇章。 在易地扶贫安置点,一张张脸庞洋溢着告别贫困后的欢欣喜悦;在边境村寨深山峡谷,一批批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在产业园区,一个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彰显发展动力……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文化生活到精神面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云岭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云南各族儿女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进发。 边境唱响幸福歌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我们都是收信人!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我们脱贫攻坚成绩的最大肯定。”临沧市各级干部纷纷表示。 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芒摆村有6个村民小组373户,多年来以茶叶种植为主。曾经被不敢想、不敢做的想法限制了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0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脱贫攻坚如期完成,接续奋斗永无止境。当前,临沧市3个边境县委主要领导为一线总指挥,实行领导干部挂钩包村包组包户责任制,聚焦沿边3个县44个行政村、249个自然村,重点围绕构建道路、村庄和组织“三套系统”,打造产业村、旅游村、较大村、口岸和边境贸易村等“五种形态”的村庄,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 置身于镇康县14个抵边村(社区)之一的忙丙村,风景秀丽的生态湖泊、柳树成荫的环湖步道、风格古朴的凉亭楼阁、鸟语虫鸣不绝于耳。党群服务中心改扩建、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春节刚过,忙丙村已经忙活了起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抓乡村旅游促集体经济壮大,忙丙村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蓄力乡村振兴发展。 如今,临沧市573公里沿边公路串联成线,12个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试点项目提前完成。沿边村寨“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加快发展,累计建成产业基地35万亩、沿边旅游路线6条、沿边旅游景点33个、边境特色旅游村寨15个,沿边3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江海携手奔小康 早春二月,泸水市维拉坝珠海格力小学草木葱茏,春光明媚,老师们忙着清扫校园,迎接新学期;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金顶镇,几辆满载务工人员的大巴车再次出发,奔赴珠海各个工厂;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捧当乡的田间地头,羊肚菌种植带头人余丽萍和400多户农户忙着搬运农家肥、腐殖土,准备新一轮羊肚菌种植…… 自2016年对口帮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来,珠海市以“怒江所需、珠海所能”的帮扶思路,聚焦怒江教育、医疗、产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素质技能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创新和完善扶贫协作机制,制定了总体攻坚规划及7个具体方案,形成了“1+7”的帮扶工作格局,投入超过13亿元各类帮扶资金,选派44名干部到怒江挂职帮扶,选派教师、医疗人员到怒江支教支医,18个镇、8个村、161家企业、12家社会组织分别与怒江贫困乡(镇)村结对帮扶,27家企业、55家社会组织与怒江州挂牌督战村结对攻坚,走出了一条江海情深的东西部扶贫协作特色之路。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珠海市建学校、办“珠海班”,进行职教扶贫,开展“双百工程”,推动怒江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珠海格力小学、幼儿园建成后,周边团结村、四排拉多村、卯照村3个村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格力小学教师杨锦钥说,在他们的帮助下,山村小学有了英语俱乐部、兴趣学习班、足球队,丰富山里娃的学习和生活。 产业是脱贫之根。珠海立足怒江资源禀赋,开展特色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和中华蜂等130个产业帮扶项目,6万多人从中受益。援建了6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并同步建设民族服装和手工艺品加工车间,让搬迁群众楼上生活、楼下务工。 2022年2月19日,怒江州200多名农村劳动力又一次踏上去珠海务工的旅途。走出去学技能长本领,返回家创新业建家园,东西部协作帮扶的故事还在书写新的篇章。 “西畴精神”聚合力 初春,行走在西畴大地,感受深切的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样本。站在“三光”片区观景台俯瞰,一排排整齐的石埂如带如丝,一如时光的画笔细细雕刻着石漠化地区的容颜,刻录着“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气神。 对于发轫于家乡的“西畴精神”,西畴县兴街镇老黑箐小组村民项廷洪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和记忆。这位7年前脱贫摘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成为村里村外颇有名气的烤烟致富带头人。回首脱贫路,项廷洪说:“村干部带头,乡亲们投工投劳,齐心协力打通了出村硬化路、铺平了产业路,大家才能流转土地,扩大烟叶种植规模。” 西畴修路,远近闻名。这里每平方公里上的农村公路长度是全省平均数的3倍。这个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并不富裕,如何成为一名交通建设的“优等生”?2012年以来,全县共补助资金1.6亿元,带动群众自筹资金8.2亿余元,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如今,山村路路相通,为村民持续增收打牢基础。 从发动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到“万名人才兴万村”引领群众干……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赓续和弘扬着“西畴精神”。据统计,2021年,文山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107元,比上年增长13.56%。 “五级书记”谋振兴 在蒙自市西北勒乡西北勒社区新民村,村民们趁着天气晴好,加紧生产搞建设,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政府不仅给我们引水上山、修路到户,现在还帮助我们规划寨子,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西北勒的明天会越来越好。”建设现场,村民李建文有些激动。 西北勒乡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喀斯特地貌,土壤石漠化严重,乡域内没有一处水源,贫困发生率最高时达94%,“放眼皆石头、地无三尺平”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多年来,通过州、市、乡、村四级带头引领示范,西北勒乡以天天抓实、月月抓紧的劲头劈石开路、引水修窖、培植产业。如今,这个曾经出名的深度贫困乡9000多名群众彻底告别了行路难、吃水难的日子,走出了一条“石头缝里刨穷根”的脱贫路,开启了“苹果小镇”建设的新篇章。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将“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内化于心、贯彻于行,多年来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攻坚,挂联深度贫困县常态化一线督战作战。县市党委做实一线指挥部,乡镇建强一线作战部,不断深化党建脱贫“双推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有力夯实。州、县、乡、村四级书记率先成为脱贫攻坚明白人、带头人,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形成了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脱贫攻坚带来的溢出效应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五级书记抓扶贫’到‘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我们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号召力更加凸显。”红河州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徐大全表示,红河州将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乡镇、村“两委”领导班子,健全完善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层层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美好生活在新居 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自2019年1月29日首批群众入住以来,该县在稳住就业、壮大产业、助力增收、提升服务等方面聚力施策,跟踪问效,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在云南奋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搬迁群众朱稳华忙得不亦乐乎:“我家是2020年7月份从宝云街道普珠村搬迁进城的,现在家庭收入每月都有七八千元,我们的生活很幸福!”“公司采用订单生产模式,目前有工人170人,去年已生产6000万件,今后还将扩建5条生产线,新增就业岗位150个,带动更多人就业。”云南奋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房井宝说。 在木城社区对面的棒球加工车间、核桃分拣车间、巾帼刺绣车间,百余名老年人、残疾群众正忙着手中的活计。65岁的张毕花和老伴面对面坐着,一边剥核桃一边和记者说:“我们老两口每天按时来上班,可以挣四五十元,家门口还能挣些菜钱,挺满意的。”核桃分拣车间负责人介绍,旺季车间有120余人在务工,主要以老年人为主,月平均工资在1500元左右。 为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会泽县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带动4万余人就近就业,并在安置点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有序组织劳务输出。目前,县城安置点转移就业38828人,户均就业2人以上。 美丽村寨引客来 群山环绕中,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路面进村入户,一栋栋干栏式的小楼窗明几净,没有围墙的庭院百花争艳,村口一排整齐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山货和工艺品,村民脸上写满了幸福。这个曾经脏乱差现象突出的“难点村”,通过提升改造人居环境,如今已成为了美丽村寨示范村。 “现在是基诺山网红打卡点的观光栈道,过去是一排猪圈,长期以来污水横流,不仅整个村寨都弥漫着臭味,而且村民私搭乱建也很突出。”村民小组长腮包介绍,因原居住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巴飘村于2003年从2公里外的山上搬迁过来。当时因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成为了影响基诺山乡整体形象的一个“堵点”。 基诺山乡党委书记王超介绍,通过党委、政府牵头制定方案,综合治理改造,村寨环境美起来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土特产。如今巴飘村已有3户村民在村寨开起农家乐,还有两户村民开起了客栈,其中一户农家乐去年收入就超过了18万元。 近年来,基诺山乡党委大力培育文旅深度融合产业,打造出巴飘村“美丽宜居乡村实训基地”、“攸乐贡茶文化实训基地”、小普希“半山酒店实训基地”、田间地头“农业技能实训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样板,通过项目带动,有力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来源: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