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绿柳莺在迪庆州境内为不常见旅鸟,每年4月间和9月末10月初,迁往繁殖地和越冬地时偶尔见其身影。它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英文名字叫做Two-barred Warbler,学名为Phylloscopus plumbeitarsus。 双斑绿柳莺是中型绿柳莺,体长约12厘米,体重约9克,它是由Robert Swinhoe于1861年首次描述,与暗绿柳莺关系密切,曾一度被视为同一物种。其上体深绿色,冬季羽毛稍偏褐色。头顶和背部橄榄绿,下体灰白色,喉部、胸部和两胁略带灰色。眉纹黄白色,眼纹深色,翼上有两个清晰的翼条纹,初级飞羽尖端有狭窄的白色边缘。尾巴棕色,边缘橄榄绿。虹膜深棕色,上喙棕色,下喙从黄色到粉红色,腿色变异,从暗红棕色到灰棕色或蓝灰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上体颜色略偏褐色,眉纹黄褐色,翼条纹黄色,下体灰白色。 双斑绿柳莺繁殖期活动于海拔400米至4000米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白桦及白杨树丛中,迁徙时常活动于平原、丘陵地带的次生森林缘、公园绿地及灌丛。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期间集分散的小群。性活跃,常在树冠层不停飞动觅食。主要食物为小型昆虫,如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半翅目的昆虫。据有关资料介绍,双斑绿柳莺迁徙期间,在中国分布广泛,对控制害虫有重要作用。繁殖季节为每年5月至8月初,巢置于地面、斜坡或河岸,一窝产卵5—6枚,偶尔7枚。由雌鸟孵卵,双亲共同育雏。 双斑绿柳莺柳莺是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即“三有”)陆生野生动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