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茸此里(1939~1978年),藏族,出生于德钦县云岭乡永芝村,18岁前在家务农。 1958年3月参军入伍,至1969年11月,在边防一团服役(藏三连)服役,196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到1962年6月,阿茸此里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藏三连排长,后任连副指导员、指导员,当时藏三连战士们的文化水平普遍都比较低,阿茸此里同志非常重视战士们的文化学习,一面结合生活实例给士兵们讲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抓紧文化教育措施落实,连队制定每一位战士每周每月学习汉字目标,还让战士在饭碗上写字,吃饭同时可以认字,日积月累,很多战士学会读写了500到1000字,到后来,连队里没上过学的战士也能写出自己的工作总结,士兵们的整体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969年12月,阿茸此里任昆明军区独立第七营(驻中甸县)副政治委员,1973年8月任迪庆州委副书记,1974年兼任中甸县委书记、中甸县革委会主任。1975年10月至1978年7月起任迪庆州委书记、州革委副主任、迪庆军分区副政委、省革委会委员。 1973年8月,阿茸此里被任命为迪庆州委副书记,次年又兼任中甸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同时抓部队和地方两方面的工作,长期下乡视察调研,走遍了中甸县地处边远贫穷的山寨村落,当地老百姓曾感慨说:“我们村以前从没来过这么大的官,来前我们还猜测是男的还是女的?是汉族还是藏族干部?原来是个穿军装的藏族青年汉啊!” 1974年左右,地处高原的迪庆,生产生活条件都还很落后,一切生活物资和食品都是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统一分配,时有短缺和不济,于是阿茸此里同志提议在中甸县城附近修建一座冷冻库,用来储存相较新鲜的猪肉、牛肉等食材。当时,班子里的几个常委说:“中甸本来就海拔高、气温低,没有必要修建冷冻库。”阿茸此里力排众议,说:“现在我们迪庆的三个县,干部群众只能吃到少量国家供应的腊肉、油脂,无法吃到新鲜的肉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都已经二十多年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须得到改善,还是应该把冷冻库建起来”。事实上,他的这个提议是正确的,后来,中甸城区的干部群众在不同季节能得到较为新鲜肉食品供应,有时还供应到了德钦县。 1975年10月,年仅35岁的阿茸此里任迪庆州委书记、州革委会副主任、迪庆军分区副政委、省革委会委员。 在1973年至1978年,阿茸此里担任迪庆州委副书记、书记期间,组织动员修建了当时的汤满河电站,期间他的妻子在怀第三胎,他照常带上有身孕的妻子,随同所有领导干部、部队战士、部分职工去电站工地参加劳动,他对妻子说:“你不能是领导干部的家属就搞特殊,也要一起参加劳动”。就这样,这位干部家属挺着肚子也一样地加入到电站建设的劳动中,搬石头、拉砂土,汤满河电站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当时中甸县城的电力供应,使广大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1978年,阿茸此里的父亲病重,他父亲是入赘过来的傈僳族人,阿茸此里回老家探望,得知村里的队干部与众人商议按当时傈僳族传统风俗,准备在他父亲亡故时杀一只集体的羊进行丧葬祭祀,以了却老人心愿,阿茸此里就坚决地反对,说:“你们村干部有什么权利宰杀集体的羊?莫说是羊或猪,就是一只鸡都不能动!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若去世,我们也只能戴一朵白花,现在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要听党的教导,不准搞封建迷信那一套”。当时他父亲听到这些后,不能理解,十分气愤,表示要与他彻底断绝父子关系,但阿茸此里坚定地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1978年7月,经州委和中甸县委共同研究,决定由州委书记阿茸此里带领工作组去东旺落实州委会议精神。7月26日,阿茸此里一行去中心大队调研返回途中,因车轮毂进水,刹车失灵,发生交通事故,阿茸此里同志因公殉职,时年39岁。 (李红梅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