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徽闪耀在迪庆高原】信仰之火 永不熄灭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4-12 10:55:35

 

1916年春,在维西县白济汛乡一个名叫黑日多的小山村里,一户贫苦家庭出生了一个小男孩,父母给他取小名叫定甲,学名杨湛英,希望他一生稳稳当当,做事精干英明。这个小男孩长大后不负亲人众望,成为迪庆州维西籍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事迹。

幼时的杨湛英聪明好学,1934年考入了省立丽江中学。在校期间,他靠勤工俭学,买报纸书籍秘密了解全国革命发展形势,看到家乡的各族人民长期深受国民党、土司头人的双重压迫和剥削,祖祖辈辈过着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杨湛英开始秘密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心中暗自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指引下,才能彻底改变愚昧、贫穷落后、彻底消灭封建剥削”。

193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昆华师范,这一年,全面抗战爆发,杨湛英心中充满了对救国的担忧,提笔撰写了“浪淘沙”的诗句:携酒泛轻舟,万顷平畴。西山落照晚霞收,四顾茫茫天水外,点点沙鸥。醉眼望神州,独上高楼。中原烽火几时休?汉马雄心空自负,救国无谋。这首诗也成为后来他启发进步青年努力革新、奋发图强的思想武器。在校期间,他苦读“新青年”、新民主主义等书刊,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从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39年在晋宁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云南二届省工委“青委”及西南联大地下党总支的领导下从事学运青运工作,组织领导学生运动。1940年秋,杨湛英师范毕业后到《民国日报》做编辑,以此公开的职业为掩护,完成党组织交付的任务,他曾以“怒山”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过很多抗日救国、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面目的文章,遭到国民党特务邮寄子弹等恐吓,但他从不畏惧,继续工作。

1941年1月,省工委根据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把青委工作的斗争骨干杨湛英紧急疏散到当时还尚未有党组织的维西、中甸、德钦、兰坪、怒江一带开辟党的工作。杨湛英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于1941年秋回到维西,并利用各种人事关系,在各族群众中广交朋友,团结进步青年,接触上层进步人士,传播进步思想。他先后对德钦的海正涛、维登的和兴周以及维西的进步青年做了争取工作。在工作中,为了安全起见,发展的同志统一使用代号对接,每发展成熟一名同志就以“买到一斤猪毛”为代表,发展的同志首先进入“民青”历练成熟并历经多次考验合格后,杨湛英会在联系点的墙上画一面锤和镰刀交叉着的党旗进行宣誓后加入党组织。宣誓前,杨湛英都会对每一位同志说:“像我们这样的穷孩子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翻身得解放,革命要成功,要靠我们艰苦奋斗、舍身忘我”。

他曾到邓川、剑川、兰坪、维西、德钦、中甸、丽江、鹤庆、永平、保山、云龙、泸水、片马、碧江、福贡等边远山区,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深入考察。亲笔撰写了18万字的《云南滇西边区调查记》,对后来革命斗争及边疆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在澜沧江一带,他发动群众组织了“兄弟合作社”成为当地反土司斗争的骨干力量,并积极创办民众夜校,启发群众阶级觉悟。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杨湛英往返于维西、丽江、兰坪等地及昆明之间,有时教书,有时读书,先后多次打入国民党军政部门,以合法的身份进行隐蔽斗争。1949年1月,维西组建了以杨湛英为总指挥的人民武装,1949年2月成立了由滇西工委直接领导的中共维西地下党总支委员会,1949年5月12日,推翻了国民党在维西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自己的人民政权。

1955年7月,杨湛英因受政治迫害,生命定格在年轻的39岁。“杨湛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出生入死,为滇西北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人民群众要崇敬他、学习他。”这几句话是当时滇西工委书记黄平老人家给杨湛英的评价。

真正的英雄,是参加播种而不参加收获,而我们今天都是收获者,杨湛英同志来不及享受后来的评功评奖,把年轻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是我们今天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榜样,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遗产,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守入党初心,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的事业,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先锋。 (作者:周云芳 维西县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泽仁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