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和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云南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月14日起,云南日报开设“接续奋斗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专栏,全方位呈现我省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新成效,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的生动实践。 积极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加强文物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一项项务实举措,印证着近年来云南省加强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力足迹。 云南文化遗产丰富厚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革命文化资源富集,文旅资源独具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都对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牢记嘱托,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独特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召开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等会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谋划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文艺繁荣发展等十大工程,把富集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文化名片熠熠生辉 1月13日,“世界的普洱 中国的茶——为什么是景迈山”论坛城市专场活动在郑州市举行。云南和河南相约本次论坛,以成功申遗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例,共同探寻景迈山的独特魅力和宝贵价值,共话茶文化的未来。专家们认为,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景迈山古茶林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遗产和我国第57项、云南第6项世界遗产,是云南省加强文物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经过不懈努力,云南省逐步建立起与遗产保护管理相匹配的管理、阐释、监测、法律体系,保护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过去的一年,元谋猿人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正式启动,河泊所遗址考古取得新成果,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稳步推进,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推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全国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中国声音——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全国推介名单。 景迈山古茶林 周思雨 摄 召开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印发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等重要指导性文件,为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云南省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启动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乡村旅游建设等规划编制,出台体育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林草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意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金融服务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意见等,汇聚多部门齐抓共管工作合力。“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全面打响,全网阅读量超过230亿次。文旅IP加快打造,推出全息多媒体音乐舞台剧《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生动展示云南魅力。 聚焦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闻一多‘最后的演讲’舍生取义的故事”“‘扎西会议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故事”“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五个故事,举办3场“全国著名作家看云南”文学采风活动,引起全网关注。作家们采风创作的50余篇散文和诗歌作品在《中国作家》开设专栏,刊发在《光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等报刊和网络平台。 聂耳故居 成信江 摄 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大会活动,邀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代表、音乐领域学者及演出团队走进云南,通过开展七彩弦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艺展演、《丝路音乐汇》专家讲座与工作坊、丝路青年创作研讨会、“‘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研究”圆桌讨论等活动,用音乐拉近彼此的距离……一场场高品质的文化艺术活动,集众智推动云南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公共文化浸润日常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丽水金沙》择取云南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开辟了一方多姿多彩的舞台。”丽江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子宏文深有感触地说,“2002年以来累计演出1.9万余场,接待观众超1600万人次。营业收入累计逾3亿元,直接带动就业531人,间接带动周边区域和上下游产业就业逾3000人。同时,我们坚持开展公益演出,2016年以来,累计为4万余人提供文艺演出服务,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丽水金沙》演出现场(2022年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为激发创作活力,云南省印发实施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柔性引才实施细则(试行)等,拿出真金白银和诚心诚意扶持奖励精品力作、引才留才,激活文艺创作“一池春水”。纪录电影《九零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话剧《桂梅老师》获文华大奖,《犀鸟启示录》获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昭通:磅礴之路》获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太阳转身》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花鹿坪手记》获艾青诗歌奖,《太平有象》等4个节目参加第十四届全国舞台展演,滇剧《一湖春水》等参加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 公共文化惠及更多群众,服务效能明显提升。2023年,全省改造提升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755个,打造“乡愁书院”“文化院落”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107个。省文化馆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首批“沉浸城市故事会”试点。开展2023年全民阅读活动1500多项,累计80万余人次参与。以“大地欢歌”乡村文化活动年、“农民工”文化艺术节等为载体,组织开展2023年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系列活动,15个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节目《弹起弦子跳脚来》入选全国广场舞之夜。2023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近3万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达2.2亿人次。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总书记沿途察看“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西南联大原教室、革命烈士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他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详细了解西南联大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他强调,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位于西南联大旧址内的校门复原景观 西南联大博物馆 供图 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西南联大博物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做好西南联大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故事的讲述者、西南联大历史文化的阐释者、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者。 联大精神薪火相传 8年零8个月,诞生了175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80多年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苦难与辉煌中写下了一段教育传奇。 今年元旦假期,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迎来了新一轮参观热潮。游客们在展板前驻足,认真观赏每一件文物和照片,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小的时候,我只在书本上见过您,那时我觉得您特别的伟大,但我们之间的距离可是太遥远了。上初中时,我总是想该是怎样的地方孕育了一批壮怀激烈的革命先驱?我尝试去寻找这一答案,直到我在西南联大博物馆看到了您的课表,不禁让我想象您给学生上课的情景……”烈士墓前,一封夹在花束里的“致闻一多先生的信”,引起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注意。 游客与闻一多先生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深受感动的同时也倍感欣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南联大博物馆的展馆设置、讲解工作及西南联大旧址的保护给予了充分肯定,叮嘱要把西南联大旧址保护好、利用好,进一步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这为我们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精神指明了方向。”李红英说。 李红英介绍,西南联大博物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做好西南联大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故事的讲述者、西南联大历史文化的阐释者、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者。 2023年,西南联大博物馆举办了“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吴征镒院士生平及学术成就展”、“‘从国帜三易到爱国三问’主题展”、“精神之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文物史料专题展”、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5周年“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书画作品展等展览,并新增常设展览“日月经天 百川赴海——中国共产党西南联大党组织发展历程”。经过多年的研究,展览中补充了6位西南联大中共党员的信息,使原有记录的206位联大中共党员更新为212位。此外,新征集到西南联大相关物证实物420余件、图书2245册、现代藏品及资料图片600余件(份),电子照片及资料2300余份,以及一批手稿、摆件、家具、邮票等个人藏品,为下一步展示利用提供了珍贵物品。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西南联大走进了历史,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永久留存于中国人的心间。 联大故事历久弥新 4年前,西南联大博物馆专职讲解员王馨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博物馆学生志愿者讲解员,她和其他师生代表一起近距离聆听了总书记的教诲。 如今,她已成为博物馆的专职讲解员,在岗位上讲好、讲实、讲深联大故事。“更重要的是传承,把联大人带给我的触动和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也把他们身上的爱国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西南联大博物馆内景(2021年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如何讲好西南联大故事,传承好、发扬好西南联大精神,是西南联大博物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光荣使命。 “总书记嘱咐我们,要把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李红英介绍,西南联大博物馆打造了《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通识课程,面向全国高校开放。两年来,全国有121所高校3.2万余人选修。此外,学术辑刊《西南联大研究》第四辑正式出版;成功举办第五届“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分课堂“历史之光”;完成《行走的思政课》等媒体直播讲述;《西南联大历史文化课》在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开设。 截至2023年底,西南联大博物馆完成讲解2200余场次,80余万名观众走进西南联大旧址接受爱国主义精神洗礼;博物馆讲解员入选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在各类讲解员大赛中获得佳绩。 在距离西南联大旧址不远的昆明老街上,话剧《我的闻先生》每周都会在马家大院准时上演。话剧以西南联大为历史背景,讲述了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先生发表《最后一次演讲》的历史事件。自2019年首演以来,话剧得到许多群众喜爱,也成为联大精神传承的“窗口”之一。 在“云端”逛西南联大博物馆线上展厅,在直播里听联大教育救国故事,在电影、戏剧舞台感受西南联大的光辉岁月……联大精神以多样的形式走进每个人,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中历久弥新,展现新的时代价值。 记者手记 丰碑永存 弦歌不辍 在西南联大历史展展区内,面对陈列展示的上千件实物、档案和照片,记者久久驻足,那一个个在艰苦简陋的环境中老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刻苦学习的故事,令人心生敬意、满是感动。 西南联大在昆办学8年,硝烟散尽,“爱国、民主、科学”和“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成为留给后人的一座精神宝库。为用好用活西南联大这个生动教材,2018年10月,经过改造的西南联大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建筑整体以西南联大原图书馆外观复原,新增馆舍建筑3400平方米,2300平方米展厅面积、VR情景互动,外加14个西南联大历史遗存,一处处鲜活生动的文化景观,让这里成为热门“打卡地”。 现在,西南联大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成效更加明显。截至2023年底,80余万名观众在这接受了爱国主义精神洗礼。2023年,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被评为第六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丰碑永存,弦歌不辍。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展厅内参观时,西南联大校歌在耳畔一次次响起,激荡人心,催人奋进。新时代,我们要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在新征程上书写好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亲历者 金铃子 讲好云南红色故事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 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闻一多‘最后的演讲’舍生取义的故事”“‘扎西会议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故事”“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五个故事,是云南省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需要,更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中国作协会员、诗人金铃子与其他14位作家一起参加了“全国著名作家看云南”系列文学采风活动。4天时间里,采风团前往云南陆军讲武堂、昭通扎西会议旧址等地调研采风,留下了诸多关于云南红色印记的诗性表达。 在扎西镇庄子上村,举目可见的红色墙画、干净整洁的村道、村民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给金铃子留下深刻印象。“看到这里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内心感动而欣慰。”金铃子说,“当初,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依然能够打胜仗。如今,这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生活。” 近年来,云南省结合“五个故事”积极打造作品体系和产品体系。威信县整合红色景点、自然风光与传统文化,将扎西红色小镇打造成为一张红色文旅亮丽名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修缮建立了闻一多故居陈列室,建成了西南联大分校纪念馆;昆明市在安宁建成了占地120亩的西南联大旧址拍摄基地,位于翠湖边的闻一多先生文学艺术走廊成为游客打卡地;省委宣传部策划打造的西南联大系列电影《九零后》获得第34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著名作家看云南活动”以作家的独特视角,为“五个故事”文艺作品的守正创新驱动赋能;昆明、玉溪举办聂耳音乐周,共同挖掘“聂耳和国歌”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从讲好到讲透,“五个故事”的内涵不断拓展,成为云南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助推器。 李红梅 推动文艺创作绽放新时代光彩 “2022年,由我主演的话剧《桂梅老师》将阔别18年的文华大奖带回了云南;2023年底,广受好评的《桂梅老师》演出满百场。”云南省剧协驻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李红梅说。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在过去10余年里,不顾病痛缠身,用双手托举起2000多名山区女孩的求学梦。习近平总书记为她的事迹点赞:“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 “作为国有文艺院团,云南省话剧院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创作目光聚焦云南各族人民奋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涌现出来的典型英模事迹。”云南省话剧院院长马捷说,近年来,省话剧院创作了以杨善洲老书记为原型的《守望心灵》、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为原型的《农民院士》、以“时代楷模”张桂梅为原型的《桂梅老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澜沧水长》等话剧作品。这些作品上演后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业内专家、各级领导的赞誉和文化艺术鼓励。其中,《桂梅老师》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创作出更多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马捷表示。 “当下,我们迎来了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作为文艺工作者,我将继续坚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用更多优秀精彩的文艺作品讲好云南故事和中国故事。”李红梅表示。 周伟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在位于昆明文庙内的昆明市文化馆数字体验厅,VR游戏体验机、数字书法体验机、数字棋牌桌、朗读学习机、钢琴培训室、数字工作室等一应俱全,所有项目均免费,体验者通过手机扫码就能带走自己的作品,群众也可在线参加各类文化课程,并获得平台给予的合格证书。 昆明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周伟介绍,每年各个时间段,昆明文庙都会举办写好字、国学经典诵读、少儿开笔礼、茶道、剪纸、制墨、糖画、传统服饰与古琴书画互动表演等文化体验活动。 蝶变之后的昆明文庙不但成为一个网红文旅景点,更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市民生活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周伟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让文物活起来。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使用率,真正把资源用起来、传下去。” 昆明文庙只是云南省近年来打造的众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的一个。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华书院植入书、画、棋、茶等业态,提供国学培训、研学论坛、棋类及书画大赛等服务,成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地标;个旧市沙甸街道鱼峰书院充分发挥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设立新时代民族团结鱼峰读书角,开展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等,在做好文化惠民的同时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绥江县打造江边24小时智慧书房“茧斋”,获得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称号……截至目前,云南省建成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600余个,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领域实现提升拓展,群众个性化和高品质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