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能够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能够让人们重新认识、感受蕴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 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其还被称为“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其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每年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是纷纭繁多。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其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也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比如划龙舟、插艾蒿、灭蚊虫、游四方等等,形成了极具民族和地域特点的节日文化活动氛围。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更多的是为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设立,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其实,也不仅仅是端午节所传承的诗人屈原的家国情怀,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自强不息、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美德,都有着永不褪色的价值。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节日习俗能够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能够让人们重新认识、感受蕴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传承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更有生命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我们尤其需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需要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事实上,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体验性、浸润式的文化熏染和生活方式,其理应渗透在学校课程、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然,我们也应清楚,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文化若水,流淌不息的精神激流;文明如山,矗立永恒的民族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厚滋养。珍重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复兴“中国梦”将不断从梦想照进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