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西央宗 哲学大师黑格尔曾这样评述音乐情感性:“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可见,音乐和人的感情有着紧密的关系。歌唱是用人声来表达音乐情感的,并去感染、打动广大受众,潜移默化地使受众从歌声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得到鼓舞和力量。因此,在声乐演唱中,“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表现永远是歌唱者追求的目标。本文结合前辈的研究成果和歌唱经验,探讨歌唱中如何完美表达情感。 一、情感在歌唱中的意义和作用 歌唱是心灵感情的抒发,是一门综合艺术,而任何一个作品的根本生命力就在于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来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的。 清代声乐理论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唱曲不得其情,则正邪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词曲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可见情感是歌唱艺术的关键所在。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是我国在声乐方面最具权威性的比赛。在这种高水平的赛场上我们不乏看到:许多歌手嗓音条件得天独厚,演唱技巧也无懈可击,但歌声却很难打动评委和听众。其原因是他们在声乐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歌曲演唱的情感表达,盲目地炫耀声音技术,或不论作品的类型任情感随意的宣泄,陷入了一种僵硬的情感模仿和纯技术发挥的境地。歌唱技术与情感表达的不协调,使歌者难以与听众产生共鸣。笔者认为,音乐表演技巧性与情感性的统一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把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并去感染、打动广大受众,才能使受众在歌声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美感和魅力。 二、歌唱者需具备哪些素质 男高音歌唱家张美林教授曾经说过:“歌唱者与歌唱家仅一步之遥,而情感的把握正是歌唱者和歌唱家的区别所在。”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歌唱者,仅有一副好嗓子和正确的发声方法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对情感的正确把握。下面,笔者结合经验,就歌唱者需具备哪些素质、如何正确把握歌唱情感,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一)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歌唱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源于文化,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民族文化可直接影响歌曲的艺术形象、表现程度等,这就要求歌唱者需具备有关方面的文化素养,充分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情,并深入体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而形象地再现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演唱出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深沉而不呆板,活跃而不轻浮”的优秀作品。 较好的乐感也是歌唱者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所谓乐感,是对音乐最感性的认知。乐感除了先天条件,后天的培养和影响也必不可少。乐感包括音准感、节奏感、旋律感、律动感、音韵感、语气感等六大方面。笔者认为,歌唱者想把一个作品演绎得很完美,而且又讨听众喜欢,就需要强化乐感。较好的乐感来自好的艺术修养,歌唱者只有从多方面丰富自己,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多听不同艺术风格的演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加强自身对情感的积累 歌唱者自身对情感的积累,首先应该在生活中积累情感素材。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说舞台上一分钟的表演都要花去演员十年的积累,引申含义指歌唱者的表现力离不开生活,艺术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看天上的云卷云舒,观地上的花开花落,品人间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成为演唱者的情感素材,都足以形成歌唱的感情基础。经常观察生活,积累经验,就如同水库蓄水,当你需要时,它将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次,通过现实生活体验,能使歌唱者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词曲作者的情感,将作品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具备歌唱心理素质 歌唱心理素质是歌唱者在长期实践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作为歌唱者,生理和心理基础是完美歌唱表现的理论认知前提。人声“乐器”的性能和差异,必须借助于生理与心理的理性分析,才能找出适合自身歌唱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歌唱过程中,对情感的体验、传达和表现,是每一位歌唱者必须承担的责任,既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又要注入演唱者对作品体验的个性特征,充分显示出主体心理结构在特定时代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个性情感特征。把内在情感刺激与外在情感刺激有机融为一体,体会情感形态的程度、层次、个性以及变化发展逻辑,使不同的歌唱者在揭示同一作品情感内涵与动态的同时,各具生命力,各放异彩。 三、正确把握歌唱中的情感表现 优秀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除了他们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地表达了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引起了听众内心的共鸣,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曾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意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乃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把音给唱出来,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技工匠人而已。”怎样才具备“感动观众的才能”呢?笔者认为,这就要看歌唱者对歌曲所做的艺术处理是否充分,是否理解其内涵。 (一)对内涵的理解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内涵是演唱的基础。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这需要歌唱者认真去发掘和领会。每一首歌曲都有着各自特定的情感和内容,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应针对这一歌曲的时代背景、风格特点、情感思想来将歌曲所要表述的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二)掌握歌曲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歌唱语言是在人类生活语言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声乐作品都是旋律和文字的完美结合,所以语言在歌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个歌唱者不能准确地表达语言,那他想通过语言来传达歌曲的思想感情也就无从谈起了。 语言的歌唱性。在声乐作品中,语言的表达始终是为音乐服务的。所以,歌唱者需要掌握语言的歌唱性。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提高语言歌唱性的能力: 1、美化与变化语言音色的能力 语言音色的明暗反应了作品的起伏,演唱者应善于美化语言的音色,使歌唱语言更圆润、更优美、更动听。 2、调节和变化母音声音力度的能力 声音力度的对比是音乐中重要的表现手法,它不仅可以塑造音乐的形象,渲染环境和气氛,更重要的是表现作品内涵。 语言的生动性。完美的歌声由旋律美、音色的变化美、丰富的情感美构成,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第一种因素而忽视第二种因素,就易产生“唯声论”倾向。一个作品只有声音而没有情感,那就不能称为艺术作品;一个歌唱者只会炫耀自己的技巧有多完美,而不懂得用语言去传达作品丰富的情感世界,那他也不能称为合格的歌唱者。 总之,对歌唱语言的掌握关系到作品表现的方方面面,歌唱者应当吃透歌唱语言,表现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歌唱性,来为作品服务。
|